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希望對你有用!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圖片
晉國基本簡介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 首任國君是"唐叔虞"。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
晉國鼎盛時期,地跨晉、豫、冀、陜,疆域遼闊 。
晉國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曾涌現出許多名君、名臣、名將,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晉國甚至獨占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開疆拓土,逐漸強盛。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其后人縱橫中原,九合諸侯,成就百年霸業。
晉平公以后,晉國形成強大的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六卿之間斗爭激烈。晉定公時,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滅亡 。
晉文公基本簡介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文公—制霸中原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及報答因晉國內而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幫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并召集齊、宋等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史稱:“踐土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文公歷史評價
晉文公,出于曲沃貴族家庭,晉武公長孫,少年好學,善交賢能,頗得士人之心,卻因其母出于翟而為庶子。
后獻公廢嫡立愛,太子自殺,客觀上為重耳除去了繼位的最大障礙。獻公亡,惠公立,重耳飽受迫害,流亡他國近二十載。
終于前636年回國即位,啟用大量賢能,推行新政,積極改革,晉國力迅速強大。后為周王室平亂,獲得了天下的廣泛贊譽。
文公治下的晉國日趨強盛,與荊楚的強勢北上戰略發生必然沖突。后晉文公率軍與楚軍決戰,大敗楚軍于城濮,抑制了楚國勢力對中原的滲透。周天子冊封文公為侯伯,晉國霸業自此而成。
文公在位只9年而亡,然晉國的霸權卻存在了長達百年之久,并從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強國的地位,后晉襄公接霸;晉景公與楚莊王爭霸;晉悼公復霸;直到前506年,正卿范獻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諸侯會盟。在此期間,維護著東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統治,積極充當著周朝的憲兵。
然晉文公繼續惠公“作爰田、州兵”之國策,激發了郡縣制的萌芽,促進了晉國的經濟、軍事的狂飆式發展,卻也在分解周禮宗法制的社會結構。文公用卿族而不納公族,并作三軍六卿,為世卿世祿制在晉國的實施與發展鋪平道路,使之成為權臣擅政的溫床,后趙盾、欒書、中行偃、韓起、士鞅、趙鞅、知瑤、趙無恤、魏斯一步步顛覆晉國宗廟,且前赴后繼。似乎在泱泱大晉鼎盛之時,隱隱浮現出三家分晉的日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