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是周朝滅亡后各地諸侯紛紛建立政權且互相爭霸的時期。且因戰亂的激烈,前后有著五位稱霸群侯的人物,被后世合稱為春秋五霸。關于這五人分別是誰?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春秋五霸之楚莊王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莊。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楚莊王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于成、斗二氏,無所作為。親政后勵精圖治,對內分令尹之權,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后子越政變,楚莊王沉著應對,一戰定乾坤,穩定后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邲之戰,軍令統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于中原,號令諸侯,打破晉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并矢志不渝的維護著霸業的延續,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
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杰出的貢獻。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晉文公死后,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后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陜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
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謚號穆,葬于雍(今陜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蹲髠鳌肺墓暝@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4] 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春秋五霸之宋襄公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茲甫(?-前637年),《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后,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宋襄公雖然被后人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并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慘敗讓后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但是他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贊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