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原因
當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時候,帝國內部事實上已經從文明狀態徹底落入野蠻狀態了。只不過外部野蠻民族的入侵并未建立起新的制度來代替帝國的舊制度,以至墨洛溫王朝至少在高盧一度是羅馬外省組織的延續。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羅馬帝國自身早已在衰落之中于此,我們不能不問: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究竟何在?
對此自然早有過各種解答,有些不著邊際,有些陷入偏見,有些則從正確的前提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有人論證說,是專制扼殺了古羅馬人的心智及其政治生活。然而,再明顯不過,腓特烈大帝的專制主義恰恰是促成欣欣向榮的動力。另一些人則宣稱,上層社會的奢侈與墮落乃招致歷史的懲罰。但奢侈與墮落都只是病兆,而非病因。
導致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遠比任何個人的邪惡重大得多。羅馬帝國的衰亡并非由外部原因所造成,也就是說,并非由于其敵人在數量和力量上大占優勢,也不是因為帝國本身缺乏政治領袖。事實上,如果所有的野蠻征服者有可能同時全部毀滅,西羅馬帝國也不可能從中得到恢復;如果羅馬仍然存在,他也決無可能再具有原來的自由、德性和榮譽了。正如吉本所說:“我們應該感到奇怪的,不是羅馬帝國怎么會滅亡了,倒應該是,它怎么竟會存活得如此長久。”因此,問題的答案可歸結為:羅馬帝國自身早就已經在衰落之中,蠻族的入侵只不過為羅馬漫長的衰落過程劃了一個句號罷了。
公元前287年,羅馬通過“霍騰修斯法”,確定羅馬“平民大會”的“平民決議”對羅馬貴族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在這次平民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羅馬共和國事實上成為了一個由自耕農市民組成的征戰國家。每次戰爭都意味著吞并更多的土地以供拓殖。羅馬兵源乃是從羅馬自耕市民的非長子中征召。按照羅馬法規定,這些非長子沒有繼承權,只有靠從軍征戰去為自己贏得土地,同時也只有通過戰場為自己贏得片草寸土之后,他們才有資格取得充分的羅馬公民權。羅馬武力的秘密全在于此。
羅馬農民階級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死傷達五分之一,導致了羅馬農民階級的沒落。隨后的格拉古兄弟改革運動雖致力于恢復羅馬小農農業,但繼之而來的貴族反動恰標志著奴隸勞動耕種制的決定性勝利。格拉古兄弟試圖把平民們安置在被貴族長期占有的國家公地上,貴族們紛紛起而拒之。他們有的認為這項法律將鼓勵動亂,有的因為其長期占有的地產將不復存在而認為這項法律將剝奪掉守護共和國的戰士。為了復辟,元老院情急之中放棄傳統的應急手段,轉而自行頒發戒嚴令,追殺格拉古。
自此以后,就只有擁有奴隸者才能進行生產。這并不是說自由勞動已經完全消失,而是說,奴隸勞動現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惟一動力,羅馬的整體經濟結構日益嚴重地依托于一個能源源不斷供應人力的奴隸市場。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奴隸市場的貨源一旦中斷,將會導致什么后果?
奴隸解放與帝國的終結公元9年,羅馬人在條頓堡戰役中敗于日爾曼人,羅馬皇帝提比略在此戰后決定放棄武力征服萊茵河流域,而以后的哈德良皇帝又以類似的方式放棄武力征服多瑙河流域。這些帝國政策實際上意味著羅馬帝國正式放棄了戰爭和擴張,但由此奴隸市場所需的供應也就中斷了。
奴隸供應停止后,奴隸價格的提高導致了技術的改進,奴隸開始得到更多的訓練;奴隸莊園主也開始以更為人道的方式對待奴隸,力圖使奴隸的折舊期限盡可能延長!
奴隸訓練的增強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填補上巨大經濟缺口的一個微小部分,使帝國獲得茍延殘喘之機;但這一舉措的政治意義似乎更為顯著:訓練的增多,以及更為人道的奴隸主態度,使奴隸經歷了一段為時頗為漫長的困惑和不適應之后,逐漸在內心燃燒起對自身尊嚴的朦朧意識和解放的欲望!____關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誨在此背景下更深入人心,奧古斯都時代的奴隸都住在一個集體式的奴隸營當中,而到了加洛林時代,奴隸已經有了自己的小茅舍。奴隸主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更是想到了讓奴隸自我繁殖的好招,這意味著奴隸除了小茅舍之外,還必須而且能夠擁有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查士丁尼法典》使這種私人財產權獲得了法律的認可和支持。
這一重大轉變雖然很慢但卻不可扭轉,其影響力尤其深遠。它導致的是:塑造社會最底階層的各種制度有了一個巨大變化———社會最底層階級有了組織家庭生活的權利和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六百年前,斯巴達克雖浴血奮戰仍求之未得的東西,現在獲得了自動、然而必然的認可和確立———奴隸解放!
由此,奴隸的社會身份上升了一級,而成為非自由的農奴;另一方面,最初的羅馬平民階層的公民,即市民自耕農,則是下降了一級,同樣成為農奴。原先的奴隸主階層,現在則轉變為地主,一個過去以政治為業的階層現在則轉而以私人莊園為業了。此時,構成古羅馬文明核心的社會階層劃分,即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劃分,就為一種新的社會劃分所取代———“身份等級制”!
此時,帝國統一的貨幣稅對所有人都成了日益沉重的負擔,但貨幣又為帝國維系一支統一的軍隊和官僚組織所必須。帝國施政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計搜刮一切貨幣,但那些莊園主都只為應付自己莊園之需而活著,哪里有足夠的貨幣納稅?皇帝于是對莊園主說:“既然你們沒錢交稅,那就應該讓自己的農奴為你們準備武器,套上你們自己的馬匹,和我一起來保衛帝國。”這對莊園主們自然不是難事。但是,這就意味著封建軍隊的創生;意味著帝國本身的結束和封建時代的開始!因為,一支封建軍隊可以攻克一個公國,也能防衛一段邊界,卻從沒有任何封建軍隊能夠維持一個偉大的帝國。
當西班牙“無敵艦隊”再次游弋海洋之時,歐洲人一定會重新喚起對第一次布匿戰爭中那支遠征迦太基的羅馬海軍的記憶,但時光已經在黑暗中流轉了千年之久。在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歷史將歐洲人置于羅馬的燦爛文明已然毀滅的憂傷當中,也置于阿拉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軍事打擊之下。
羅馬奴隸階層的經濟解放事出必然,而且必須被理解成為一個極大的重修經濟元氣的過程;但經濟解放未能同時伴隨政治解放,奴隸只是解放為非自由的農奴,被莊園主收容為屬民,因而與帝國的政治生活隔離,無法成為帝國的臣民,帝國因此而喪失了可為祖國一戰,并時刻準備奔赴戰場的公民。羅馬帝國的滅亡根在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