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學派的特點介紹
19世紀初,在德國出現了以國家干預為特征的歷史學派,這個學派與歐洲經濟自由主義相抗衡。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歷史學派的特點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歷史學派的特點介紹
歷史主義是歷史學派的代表性特征。在這一方法論的指導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埋頭專注于對經濟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們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豐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間缺乏理論聯系。可以說,在李斯特之后的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的理論創新水平再沒有高過李斯特。然而,這并不表明歷史學派缺乏存在基礎,也不表明他們對德國的經濟發展沒有貢獻。歷史主義雖是歷史學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
近世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平衡的。近世歐洲國家經濟的發展開始于西歐,然后漸及于中歐、東歐。如果說,英國的產業革命開始子18世紀后半期,法國的產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前半期,則德國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當為19世紀后半期的事。因此在西歐已大工業化的19世紀初期,德國還是歐洲一個經濟最落后的國家,不但落后于英國而且落后于大陸國家如法國、荷蘭等國。
18世紀和19世紀前半期,德國主要是農業國。仍然保存的封建的農奴制的統治關系妨礙了國內農業的發展。改革的過程,從世紀前半期就開始,一直緩慢地,自上而下地,遵循所謂“普魯士道路”進行著。至于工業,在19世紀最初幾十年內,工場手工業和零散的小手工作坊,在德國全國工業中居主要地位。到了19世紀中葉,德大部分地區還存在著手工業者的行會。這些行會直至19世紀6O年代才正式被廢除。為一般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德國的1848年革命,事實上,是一次未完成的,半途而廢的革命。它沒有摧毀舊的政體和制度。但它卻也實在為19世紀60年代實現的產業革命的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6O年代之后,德國工業開始高漲。這個高漲為德國原來的高度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也為在19世紀末同英法爭奪經濟霸權準備了條件。上述的不同于英法經濟發展的史實,是構成德國在這一時期對待英法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歷史背景。
在德國,經濟學是一門外來的科學,它是作為成品從英法等國販運來的。但是西方的經濟學所反映的是新興的生產方式的經濟,對于尚處于手工業時期的德國確實不存在著經濟自由主義賴以生長的土壤。于是,這個外來的科學,在德國經過改造,一方和原有的官房學,另一方面,又和當時出現的“國家有機學說”相結合,形成歷史主義學派,在本期內和西歐的經濟自由主義分庭抗禮。
德國歷史學派的背景
19世紀前半葉,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獲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代表了英國產業資本的利益,而德國還處在封建割據的農業國階段,為了發展德國本國的工業,對來自英國的工業品,必須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并在意識形態上對抗英國的斯密理論。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一書中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他的國民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征。他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而主張運用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的方法。在經濟理論方面,李斯特提出發展國民生產力的理論,批判斯密的單純“交換價值”的理論。在經濟政策上則主張采取國民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李斯特的這種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形成了德國歷史學派的傳統和基本特征。
看了德國歷史學派的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