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朝代簡介
德國在公元前境內(nèi)就居住著日耳曼人。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歷史朝代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歷史朝代介紹
民族大遷徙
376—568年,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蠻族”部落大舉強行移居帝國境內(nèi),并各自建立國家的歷史過程 。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體,部落顯貴 、軍事首領(lǐng)及親兵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人口自然增長對生產(chǎn)力形成壓力,為了發(fā)展畜牧經(jīng)濟(jì),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遷徙。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和帝國的衰落,無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蠻族”的武裝遷徙深入帝國腹地。
法蘭克人時期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間,薩利安法蘭克人占領(lǐng)了羅亞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qū)。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盧東北部。薩利安人在他們的國王克洛維(Clovis)的統(tǒng)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維把他的統(tǒng)治權(quán)擴(kuò)大到其他法蘭克人身上,并征服了高盧的其他大部分地區(qū)。他的梅羅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羅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繼任者們統(tǒng)治法蘭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紀(jì)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時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與教宗(教皇)合作恢復(fù)了西羅馬帝國,并把天主教傳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國於9世紀(jì)中葉解體。
德意志立國
5世紀(jì)末,延續(xù)了幾個世紀(jì)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統(tǒng)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qū),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后來法國的基礎(chǔ);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后來的日耳曼王國的基礎(chǔ),成為未來的神圣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后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dāng)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薩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yán)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圣羅馬帝國
神圣羅馬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quán)力的皇帝統(tǒng)治的國家,中世紀(jì)時演變成承認(rèn)皇帝為最高權(quán)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lǐng)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lián)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日耳曼人認(rèn)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所以稱之為神圣羅馬帝國。
查理曼死后,西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始終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君主輪流擁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廢黜之后,加洛林帝國自此瓦解,再也沒有統(tǒng)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國王,意大利國王的實際統(tǒng)治范圍極其有限,僅限于意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貴族,最后一位本土國王是貝倫加爾一世。
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當(dāng)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國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作為路易的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道屡R終之時,指定宿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dāng)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奧托繼位為東法蘭克國王。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jiān)護(hù)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圣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圣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后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此后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