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發展歷史簡介
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電影大國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電影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電影統治了中歐,公司數量和制片數量激增。德國政府意識到電影在宣傳方面的重要性,先后在總參謀部和武裝部屬下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向國外推銷德國影片。
1917年,更進一步,把梅斯特爾公司、聯合影業公司和丹麥的諾爾基克公司合并為“宇宙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即烏發公司。除攝制故事片外,德國在這一時期更拍攝了大量新聞片和宣傳戰爭的紀錄片。1914年E.劉別謙進入電影界,因拍攝喜劇影片而嶄露頭角,1918年拍出由P.尼格麗主演的《卡門》,從而名聲大振。
德國電影魏瑪共和國時期
德國戰敗,魏瑪共和國成立后,烏發公司落入德意志銀行手中,它把一些獨立小公司吞并為烏發子公司,擴大了制片實力。此時,一些軍工廠開始轉產膠片,使膠片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光學和機械技術的進步也大大提高了電影的技術性能和表現手段。這一切都增強了德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競爭能力,使德國電影在20年代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不僅數量可觀,而且流派紛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表現主義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美學綱領,他們對國內的動蕩、日漸傾向極權主義的政治局勢和艱難的經濟狀況極端不滿;同時,他們也反對資產階級傳統藝術,主張藝術作品不能滿足于和局限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要求深入揭示人的靈魂,強調表現主觀的現實,實際即表現藝術家自己。最重要的一部表現主義電影作品,是由梅育,C.和H.雅諾維茨編劇、維內,R.導演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影片故事是離奇的,主人公是變態的,活動空間是荒誕的。為了取得所追求的效果,它的創作者們用取景角度和光線照明使物體影像變形,同時,為達到與奇異畫景的和諧,演員的化妝是奇特的,服裝是奇特的,表演也是造作的。其它表現主義的作品還有:《蓋努茵》(1920,導演R.維內)、《從清晨到午夜》(1920,導演K.H.馬丁)、《托爾古斯》(1920,導演H.柯貝)等等。
1921年,F.朗格拍攝了影片《疲憊的死》。有人稱它是表現主義電影繼《卡里加里博士》后的又一重要作品,有人則稱它是“新浪漫主義電影”,并且追溯到前一個10年里的《布拉格大學生》和《泥人哥連》。所謂新浪漫主義電影,是指它的主人公是神話世界或未來世界里的人,他們的命運被一種玄妙力量所支配,自己無能為力。這種宿命論的思想一直貫穿于朗格的后來影片中。
表現主義電影的奠基人和劇作家C.梅育在寫了幾部表現主義的電影劇本之后,又率先拋棄了自己興起的流派,回到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寫出了一系列“室內劇電影”劇本。所謂“室內劇電影”,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小人物及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描寫命運的冷酷。這類影片有《碎片》(1921,導演L.皮克)、《后樓梯》(1921,導演L.耶斯納和P.萊尼)、《街道》(1923,導演K.格魯內),而最具代表性并成為電影史上重要作品的是《最卑賤的人》(1925,導演F.W.茂瑙),這部影片始終沒有離開一間大飯店的背景,描寫一位夜間值班員因得罪了老板而被罰去打掃廁所,通過這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里的依附法則。飾演主人公的演員強寧斯,E.的表演也極為出色。
1925年,G.W.派伯斯特拍出了以戰后的維也納為背景的影片《沒有歡樂的街》。影片突破了表現主義和室內劇所表現的狹小世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現實。導演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細致入微,對時代和氣氛表現得也很逼真,加上一些著名演員,如A.尼爾森、G.嘉寶、W.克勞斯、V.格特等人的表演,使這部影片成為德國電影史上一部名作。此后,派伯斯特還拍攝了《一個靈魂的秘密》(1926)、《潘多拉的魔盒》(1929)、《棄婦日記》(1929)等。
在派伯斯特拍攝《沒有歡樂的街》的同時,E.A.杜邦拍攝了《雜耍場》(1925),G.蘭普雷希特導演了《無權者》(1926)。有人認為這 3部影片構成了富于現實主義色彩的新德國電影學派的萌芽,而這個學派因當時德國電影的危機而夭折。有人則稱這些影片是“新客觀派”作品,當時,A.芬克拍攝了以阿爾卑斯山為背景表現人與大自然搏斗的影片,諸如紀錄片《滑雪板的奇跡》(1921)、《命運山》(1924)以及后來拍攝的《圣山》(1926)、《帕呂峰的白色地獄》(1929,與派伯斯特合拍)等,被人稱為“登山電影”,也算做“新客觀派”。另外,有人認為“登山電影”是“新浪漫主義”的繼續。
無聲電影末期,危機中的德國電影向商業性、低級趣味方向發展,從而走向沒落。除極少數有價值的作品外,都是一些極其平庸的影片。同時,德國電影工作者開始向美國遷移。他們之中有F.W.茂瑙、E.劉別謙、P.萊尼.、E.A.杜邦、E.強寧斯,等。
德國有聲電影的出現
1927年,一直從事實驗電影、探索尋找新電影語言、拍攝抽象電影的W.魯特曼拍攝了對紀錄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柏林──大城市交響曲》;1928年,他又創作出有聲實驗片《周末》、《鳴響的浪潮》和《德國無線電》;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部德國有聲紀錄片《世界的旋律》。
有聲電影的出現,使德國電影業經歷了第二次短暫的繁榮。有聲片是從拍攝最能反映音響效果的歌舞片、喜劇片開始的。大獲成功的首先是《加油站的三個人》(1930,導演W.蒂爾),片中愛情加歌舞,一派升平。而此時正是經濟危機時刻,全國有 300萬人失業。伴隨經濟危機而來的是政治危機,德國徘徊于法西斯主義與革命之間,許多電影工作者則在這兩極之間搖擺。最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爾。她先和左派的B.巴拉茲 合作寫劇本,自導自演了影片《藍光》(1932),然后又成了希特勒的最忠實的追隨者,拍攝宣傳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的影片,如《意志的勝利》(1935)等等。而G.W.派伯斯特,在他的第一部有聲片《1918年的西部戰線》(1930)之后,放棄了他的“新客觀派”,根據B.布萊希特的原作拍攝了《三分錢歌劇》,描寫了警察和小偷狼狽為奸,國王加冕典禮的豪華儀仗隊和失業者的凄慘行列相遇,對現實做了辛辣的嘲諷。他的第三部有聲片《同志之誼》(1931)又突出地表現了和平主義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脅日益明顯的時候,他干脆放棄了現實問題,去改編暢銷小說。有聲電影初期,烏發公司把美國著名導演J.von 斯登堡,請去拍攝了一部根據H.曼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藍天使》(1930),由M.黛德麗和從美國回來的強寧斯,E.主演,獲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