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事件簡介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事件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事件
1164年"東方三王"遺骸運抵。
1180-1230年安放有"東方三王"遺骸的三王遺骨盒。
1248年8月15日奠基儀式。
1322年大歌壇落成典禮。
約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動工。
1744年歌德首次參觀大教堂。
1814年部分中世紀時的西部正面設計圖失而復得。
1816年發(fā)現(xiàn)另一半中世紀西部正面設計圖。
1842年重新動工。
1880年10月15日建造時間長達632年又兩個月的大教堂終于竣工。
1948年700周年慶典。
1998年750年周年慶典。
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科隆是阿爾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公元前37年的羅馬時代,羅馬帝王奧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為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變而來,此城遂成為羅馬帝國軍事要塞。公元50年,該城為羅馬皇后克羅迪婭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為科隆。
785年,羅馬天主教會設置主教,萊茵河交易中心發(fā)展起來。795年被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駐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趨加強。因以大教堂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興建,科隆獲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為自由市,發(fā)展為東西歐貿(mào)易中心和中世紀德國最大城市。由于此時貿(mào)易、手工業(yè)和藝術得到高度發(fā)展,手工業(yè)行會甚至選舉自己的與羅馬統(tǒng)治者分庭抗禮。成立漢薩同盟時,科隆成為主要城市。設有下萊茵--西法倫城市群本部。15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科隆為自由城市,該城獲得城市自由權。15世紀后隨著漢薩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經(jīng)濟地位逐步下降。
這種變化直接說明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國早期深受羅馬文化影響,教堂建筑是典型羅馬風格。12世紀以后,市民階級興起,政治和經(jīng)濟變化,建筑形式隨之改變。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zhàn)意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zhàn)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圣王的遺骸。于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圣地亞圖、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于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圣地的地位,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筑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選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節(jié)動工建堂,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在當時德國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為他們的共同愿望。
教堂歷史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占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guī)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