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大教堂歷史簡介
法蘭克福大教堂位于位于羅馬廣場以東,是一棟哥特式建筑。它是13至15世紀的哥特式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aiserdom),德國皇帝曾在此加冕。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幸免于難。
在1562-1792年間神圣羅馬帝國加冕典禮在此舉行,教堂寶庫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所穿的華麗衣袍。有332級臺階直通塔頂,塔頂可俯瞰整個城市的全景。主樓是壯麗的十五世紀哥特式塔樓,高95米。教堂南面的投票禮堂是曾經選舉皇帝的地方。奇怪的是大教堂里從來就沒有大主教。奇怪的是大教堂里從來就沒有大主教。游客可以登上大樓分別高40米和75米的兩個觀景平臺。
歷史沿革
法蘭克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后,那時萊茵河和多瑙河是羅馬帝國的北方邊界,但兩河并不相連,其間無險可守,因此羅馬人修筑了連接兩河的長城。這座長城固然不能與中國的長城同日而語,但也連綿數百里,從法蘭克福附近經過。于是人們在這里設置了駐軍營地,這一帶成為邊境要塞。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這時軍營圯毀,日漸荒蕪,幾乎被人遺忘,直到8世紀才再度興起。
傳說,一天拂曉,漫天大霧,查理大帝打了敗仗,逃到美因河邊,找不到向導,無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見一只母鹿,朝水邊走來,他注意看那鹿,果然,這只鹿涉水過河了,大軍也隨之過河,轉危為安。為了紀念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當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蘭克福,意思是法蘭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蘭克福作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載入史冊。此后法蘭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臺,目睹了多少大事件大慶典。
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皇帝由勢力雄厚的諸侯即選帝侯選舉。1152年,選帝侯們首次在法蘭克福聚會,選舉巴巴羅薩即紅胡子一世為帝。1356年卡爾四世頒布金牛詔書,正式規定,選皇帝在法蘭克福舉行。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又取代亞琛,成為皇帝加冕盛典舉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這里加冕,登上皇帝寶座。神圣羅馬帝國于1806年正式告終,從1816年到1866年,法蘭克福又成為德意志邦聯議會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暴中,德意志各邦組成德意志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德意志的統一問題,是為德國統一前奏。
1866年法蘭克福并入普魯士,結束了從1372年以來的帝國自由市的自治地位。法蘭克福一直是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德國統一后,這里工業迅速發展,化學工業尤為突出。德國三大化學工業公司之一的赫希斯特(Hoechst AG)公司就是在法蘭克福起家的。1914年法蘭克福又創辦了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現已發展到3.7萬多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萬噸垃圾。千年古城,變為一片廢墟。戰后法蘭克福迅速重建,發展驚人,今天除化學、電子、機械工業外,第三產業如交通、金融、博覽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市區一改舊觀,高樓林立,法蘭克福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市。
地理環境
法蘭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臨近美因河與萊茵河的交匯點,坐落在陶努斯群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內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眾多的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連接在一起。
法蘭克福氣候溫和,春秋季比較潮濕,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夏冬溫差很大。1月份平均氣溫-1.5℃,7月份平均氣溫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