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德國人:康拉德·阿登納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聯邦德國首任,作為德國公認最杰出的,他在德國現代史上已深深地打上了阿登納的印記。他的影響至今仍到處可見。為此,人們把這一時期稱之為“阿登納時代”。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認識這位被票選為最偉大德國人的。
康拉德·阿登納人物生平早年經歷
1876年1月5日,康拉德·阿登納出生于德國科隆市的一個法院職員家庭,是一名律師的兒子。原籍在萊茵河西岸的上艾費爾地區。中學時代,阿登納最喜歡的課程是拉丁語和歷史。高年級時,他開始關心起政治。他父親非常敬重“鐵血首相”俾斯麥,而他則不然,他不僅反對1878年的《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而且也不同意打擊天主教教會和中央黨的“文化斗爭”,認為俾斯麥沒有意識到國家的對外威力必須建立在穩定的政局之上。盡管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但家里負擔不起他上大學的費用,他不得不當了一名銀行職員。工作兩周后,父親看他非常可憐,就壓縮家庭開支,供他上大學。
阿登納先后在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波恩大學讀法學和國民經濟學專業。阿登納知道,家里為了他能受教育付出了很大代價,他得刻苦學習。為了增加學習時間,他有時在夜間把腳放在冷水桶里以保持頭腦清醒。畢業后兩年,他在一家法律事務所工作。
步入政壇
1917年秋,他當選為科隆,任期12年。那年,阿登納41歲,是德國當時最年輕的大城市。據接觸過阿登納的人士透露,阿登納沉著、冷靜、堅毅,有出奇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感覺,但也非常孤獨、多疑、善感;他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他非常注重禮儀,對下屬要求極嚴。他成為了科隆市議會的成員,勛爵在1917年,1918年進入普魯士貴族院,在1920年成為普魯士國務院的總裁,使他在德國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
隨后納粹上臺,阿登納被撤職。由于不愿與納粹同流合污,并在1934年短暫監禁。他被蓋世太保逮捕,在1944年9月,被指控卷入了七月反對希特勒的炸彈陰謀中。出獄后,他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電話被監聽,郵件被檢查,隔壁還住進了監視人。他沒有退休金,銀行存款也被凍結,生活完全失去保障,但他還是憑借頑強的毅力活了下來。
二戰之后,美國解放科隆,并于1945年再次任命阿登納為,但沒多久,他就被英國占領軍解除職務。阿登納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__民主聯盟(基民盟),并擔任了首任主席。1948年,他取得了各國議會聯盟理事會主席德國西部三個區域,制定了一部憲法。這是由法國,英國和美國人占領的區域。蘇聯占領德國東部地區,那里成立了一個共產黨政府。
聯邦
1949年戰后西德舉行第一次選舉,當時73歲的阿登納游歷各地做政治演說,他用異乎尋常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競選中。結果,新聯邦議院選舉他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阿登納把管理國內經濟的權力交給了經濟部長艾哈德教授,自己則騰出精力處理政治事務。
戰敗的西德百廢待興,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阿登納上臺后以超人的毅力和靈活的處事原則,努力使西德一步一步地脫離困境。他有著特有的處事方式,當內閣會議討論問題陷入僵局時,他有時會將辯論中斷片刻,把一瓶葡萄酒傳遞一圈。在幾杯酒和友好的閑聊之后,他再重新開會,那時,反對派就不太堅決了。阿登納最大的資本之一是,即使在70多歲也能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曾經告訴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松,一位最優秀的政治家是“能夠坐得比別人更長的人”。如有必要,他愿意把會議一直延續到深夜,他耐心地坐著,直到一個接一個的昏昏欲睡的對手們同意他的觀點。
1951年,阿登納和德國主要勞工領導人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工人與工業監督委員會的管理人員平起平坐,享有同樣的選舉權。這使西德30年沒出現重大的勞工騷動。有了這個協議和艾哈德精明的管理,再加上1949年阿登納說服盟國不要大量拆除德國工業,使西德贏得了戰后近30年驚人的經濟增長。
戰后西德受到了盟國的占領和管制,作為一名被占領國家的領導人,阿登納的實際權力受到嚴格限制。在處理與盟國關系時,他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的知識和頑強的、鋼鐵般的忍耐力。在談判和辯論中,他習慣的做法不是在一開始就去壓倒對手,而是先傾聽別人說什么。當他最后講話時,用英國駐德高級專員柯克帕特里克爵士的話說,“總是迅速地察覺對方防御上的任何薄弱環節,然后把他的矛頭向著那里刺去。”
1953年4月,阿登納到達華盛頓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及國務卿杜勒斯會談。阿登納訪美意義重大,他想緩解人們因希特勒和納粹造成的仇德心理。當時美國輿論反德情緒還很強烈,許多有影響的美國人建議,美國應該拒絕參加歐洲防務。
在會談當中,一直主張美德友好的尼克松不斷為德國人說好話,他不斷提醒美國人,德國人從一開始就幫助過美國人建設家園。尼克松還想到了另一件事:在距離阿登納下榻的布來爾賓館幾步遠處,矗立著一尊普魯士軍官弗里德里奇·施托伊本男爵的塑像。在1777—1778年冬季,施托伊本在福杰山谷與喬治·華盛頓一道服役,他訓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軍隊,成績卓著。尼克松說,美國人民決不會忘記施托伊本和數百萬德國人對美國作出的貢獻。阿登納在做答謝講話時,轉過身來對尼克松說:“你剛才提到了施托伊本男爵。我想對你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你贊揚了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友誼而沒有提到最近幾十年的事。”第二天,他在施托伊本的塑像前獻了花圈。這一行動極大地改變美國輿論對德國的看法。此后阿登納又先后6次訪美,與美國建立了很好的戰略伙伴關系。
出色外交
阿登納頂住世俗壓力,與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一致同意:建立一個把歐洲大部分的鋼鐵和煤炭生產置于聯合控制下的國際權威組織,這個史無前例的安排導致了歐洲共同體的誕生,法德和歐洲終于團結在一起。在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外交大臣艾登的幫助下,他設法使西德于1954年加入了北約組織,并于1955年從盟國的控制下贏得了徹底的獨立。
1955年秋天,阿登納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舉行會談。他想緩和蘇聯對聯邦德國的好戰狀態,并希望蘇聯松動一下對東德的控制。但他發現赫魯曉夫在這些問題上毫不妥協,而且還經常恫嚇他,表現無禮。在一次宴會上,赫魯曉夫一杯接著一杯地向阿登納祝酒,想看看在談判桌上難以對付的79歲的阿登納能否被酒制服。“但是他沒有想到阿登納有一個如同他的鋼鐵般的意志一樣堅強的胃”(尼克松語)。15次祝酒后,阿登納仍舊不偏不斜并很機警———他早就知道赫魯曉夫自己的酒杯中裝的是白開水。第二天早晨,阿登納以諷刺的方式與赫魯曉夫對質說,任何做這種事的人都不能獲得信任。赫魯曉夫發覺自己的詭計被識破,十分尷尬,但又不得不佩服這位德國領袖的大度與忍耐力。通過這次訪問,他促成了蘇聯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和蘇聯與西德的建交。
1959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白宮為前來華盛頓出席杜勒斯葬禮的外國貴賓們舉行了一個招待會。阿登納在招待會上看見尼克松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站在一起。葛羅米柯剛從陷入僵局的關于德國和柏林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上飛到華盛頓。此前,美蘇雙方的會談很不愉快,葛羅米柯和艾森豪威爾都板著臉站著。阿登納為打破僵局向他們走過去。艾森豪威爾見找到了說話的人,便說:“許多人說葛羅米柯和我長得相像。”阿登納笑著說:“很對,為此我有一個打破日內瓦僵局的建議。你坐上葛羅米柯的飛機回日內瓦,讓葛羅米柯留下來作副總統。那么,我相信,我們就能打破這種僵局。”這話使一臉陰沉的葛羅米柯也笑了。
隱退辭世
阿登納在80多歲時,仍然辛勤工作,一天能夠完成比他年輕20歲的人一樣多的工作量。據尼克松透露,在杜勒斯葬禮后的一天早晨,阿登納和他在國會山辦公室進行了會晤。當天晚上,尼克松夫婦為阿登納舉行了晚宴。席間,阿登納突然問尼克松:“你睡得好嗎?”
尼克松對他說,當他腦子里考慮事情時很難入眠。阿登納說,從年輕時起,自己就一直睡不好。尼克松問阿登納有什么辦法。他回答說:“我吃安眠藥,吃了30年了。” 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選舉失敗,阿登納于1963年10月15日引咎辭去職務,他出席了聯邦議院為他告別政壇舉行的全體議員大會。這時他已快88歲了。
1967年4月19日,阿登納去世,享年91歲。阿登納逝世后,不少聯邦德國公民拍電報或寫文章,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一些歷史學家贊賞他“勤奮、剛直”的品德和求實精神,反對黨領袖也承認他具備“真正領導者的素質”。西方評論家則稱贊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康拉德·阿登納為政舉措1949年9月15日,阿登納當選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的主要目的是確保西德的過渡到一個主權,民主的國家。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后,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外交部,阿登納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列強和解,并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并免除相關關稅,并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推動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約,1955年與列強締結巴黎條約,恢復主權。對法國方面,阿登納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系,并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系導致1963年簽訂了德法合作條約(en: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并先后與南斯拉夫、也門斷交。阿登納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聯邦德國,任職長達14年,直至1966年才被同為基民盟的科爾打破。阿登納承認納粹對猶太人犯下的的罪行,與以色列進行談判并達成賠償協議。
康拉德·阿登納軼事典故1917年,也就是當的第一年,有一次,他的司機開車不小心與電車相撞。阿登納自己從破損的汽車里爬了出來,滿臉是血,鎮靜地向醫院走去。只受了點輕傷的司機卻被用擔架抬走了。診斷結果,阿登納的顴骨碎了,面部其他地方也受了傷,這影響了他以后的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