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
事跡材料是用于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干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你知道哪些中國偉大的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篇1】
毛澤東的故事
毛____出生于湖南。據說那個年代、那個地方又偏南方,人們的身材都不是很高大,超過一米七的男生少之又少。
但他的身高竟高達一米八三,這就意味著他超越常人,出人頭地。毛____帶領我們走向新中國,而毛____的歷史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國界,他不僅領導我國人民前進,奮斗出如今的大好河山,而且確定了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的的功績與日月同輝!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毛____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克己奉公,一生堅持只用普通竹木筷子和餐具,可見一斑,讓人佩服不已。
1949年9月,毛____招待國民黨的起義將領,手下擅作主張去招待科借新碗筷,讓毛澤東十分生氣,衛士長被毛____嚴肅批評
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澤東等領導人入主中南海。臨近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的應酬也就多起來,難免要遇上請客吃飯的時候。
十分罕見的,毛____請國民黨的起義將領在家吃午飯。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同志十分重視。由于毛____家的餐具太過普通,竹筷子都霉變了,斑點怎么都洗不干凈。楊尚昆覺得這樣招待起義將領恐怕會招惹客人的笑話。便讓毛____的秘書和侍衛長去招待科借來一套新碗筷,筷子是十分高檔的象牙筷。
開飯前,毛____提前前來察看午餐的布置情況。發現了餐桌上的象牙筷子,嚴肅道:“誰讓你們擺象牙筷?趕快給我拿下去!”
秘書見毛____十分生氣,委屈地解釋道:“主席,這是從招待科借來的……”毛____不聽他解釋,大聲道:“我叫你撤你就撤!”說完拂袖而去。
在侍衛長解釋清楚事情原委后,毛____自我批評自己沒有事先交代清楚后,嚴肅聲明,今后不管來的客人是什么來頭,都要像平常一樣,不擺闊,更不能鋪張浪費,待客也一律用竹筷。
1956年,毛澤東去廣州視察路上衛士疏忽忘了帶筷子,臨時借了一雙象牙筷,毛____堅決不用
1956年,毛____去廣州考察,由于是臨時決定,時間匆忙,隨行工作人員準備不充分。忘了給毛澤東帶筷子。毛____用餐前,衛士才發現此事。專列招待部門只有象牙筷,衛士只好硬著頭皮借一雙。開飯時,毛澤東看到象牙筷,怒火中燒,隨行人員被嚴厲訓斥。毛____任憑隨行人員怎么規勸,堅決不用象牙筷子,進行“罷飯”。衛士通過車上的工作人員,費盡周折,才找到一雙被淘汰了的粗糙不堪,還長短不齊的竹筷。忐忑地匯報。結果毛____很滿意,拿過竹筷開始用餐。
毛澤東主席以身作則,勤儉節約,決不貪圖享樂的高尚品格,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篇2】
毛____不吃山珍海味,唯一愛吃紅燒肉,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紅燒肉,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卻也是色香味俱全的人間美味。
盡管紅燒肉的做法各不相同,口味不一,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卻有著共同的愛意,尤其是在貧困年代,能吃上一口紅燒肉,絕對是世界上最難忘的事情!
毛____一生生活簡樸,對吃飯很不講究,山珍海味都不在乎,但是唯獨對紅燒肉,毛____卻是情有獨鐘,他與紅燒肉之間也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1948年8月,陜北戰場上,沙家店戰役正在緊張地進行中,毛____對這場戰役很關注,時刻都在關注著戰場的動態,三天兩夜都沒有踏出過門外一步。
當前線發來捷報,報告殲滅敵36師6000余人時,毛____特別高興,就對身邊的衛士長李銀橋說:“銀橋啊,這幾天我用腦子太多了,有些累了,去給我搞點紅燒肉來,我解解饞,補補腦。”
毛____吩咐完之后,李銀橋立刻去了廚房,告訴了廚師高經文師傅。
高經文也很高興,因為自從沙家店戰役以來,毛____的胃口一直不好,吃得很少,現在打了勝仗,毛____的胃口也就變好了。在高經文的簡單烹飪下,一碗香噴噴的紅燒肉,就被李銀橋端到了毛____的面前。
看著色香味俱全的紅燒肉,毛____立刻拿起筷子吃起來,沒過一會兒就都吃完了。
李銀橋見毛____吃得意猶未盡,就說:“主席,要不要再給您弄點?”
毛____還在回味著紅燒肉的美味,一聽李銀橋這話,立刻搖著頭說:“這可不行,銀橋,說是解饞補腦,多了可就不好了。”
李銀橋看著毛____認真的樣子,心里既心疼又感動。
在隨后的三大戰役期間,毛____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有時伏案起草報告命令,有時挑燈仔細察看地圖,非常辛苦。李銀橋看在眼里,覺得要為毛____補補身體,于是就想起了毛____最愛吃的紅燒肉。
可是,在當時的解放區,連糧食都很稀缺,上哪里去弄肉啊?
一天工作后,毛____端著小米飯,就著辣椒,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對李銀橋說:“銀橋啊,你要是給我隔三天弄一碗紅燒肉,我肯定能打敗蔣介石!”
李銀橋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給毛____做一碗紅燒肉吃!
兩天后,毛____的餐桌上果然多了一碗紅燒肉,這讓毛____高興不已,來不及整理桌子上的文件,就夾了一塊送到了嘴里,一邊吃一邊說:“銀橋啊,這紅燒肉的味道真好啊,這肉怎么這么鮮呢?”
李銀橋說:“主席,昨天我和警衛連的戰士們去山上打野豬,可惜的是,讓那頭大的跑了,只打到了這一只小的。”
毛____聽完后,哈哈大笑,對李銀橋說:“銀橋啊,謝謝你啊,解了我的饞啊!趕緊過來,你也嘗嘗這野豬做的紅燒肉!”
李銀橋連忙拒絕,但毛____催他說:“趕緊過來,嘗嘗啊,這幾個月,你也沒見過什么葷腥。”
李銀橋不好拒絕,就拿了雙筷子,夾了一塊紅燒肉。
毛____又問:“銀橋,剩下的豬肉,你們準備怎么辦?”
李銀橋抹了抹嘴,說:“主席,剩下的肉都給您留著,方便您以后解饞補腦。”
毛____搖了搖頭,笑著說:“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可這野豬肉啊,不能讓我一個人吃,你吃完后,去給伙房說,剩下的肉就讓同志們分了吧。”
這件事,李銀橋一直記憶猶深,直到晚年時還經常跟人說起來,每次說完都會流淚。
紅燒肉中的紅色,廚師們一般都會用醬油來上色,但在毛____身邊工作長達22年之久的廚師程汝明,卻用糖色來代替,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1954年,著名大廚程汝明被調到毛____身邊做廚師長,當時李銀橋就對程汝明說:“程師傅,毛____吃的飯菜,不用太講究,平常人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您就照這個來,還有,毛____最喜歡吃紅燒肉。”
程汝明記在了心里,沒過多久,由程汝明掌勺的紅燒肉就端上了毛____的餐桌。
毛____放下手里的工作,端起了一碗“二米飯”(大米加小米),夾了一根辣椒,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可是當他要吃紅燒肉時,手中的筷子卻不動了。
毛____看著紅燒肉,愣了一會兒,隨后叫來李銀橋,說:“銀橋,你問問伙房,今天的紅燒肉是用什么上色的?”
李銀橋去了伙房,問程汝明,程汝明回答說:“用醬油上的色,怎么了?”
李銀橋恍然大悟,說:“都怪我,程師傅,忘了給您說,主席他不吃醬油。”
程汝明有些疑惑,主席為什么不吃醬油啊?李銀橋給他解釋說:“毛____小時候家里開過醬油坊,有一次他看見那醬油缸里有白色的蛆蟲,覺得惡心,從那以后,毛____就再也不吃醬油了。”
聽完李銀橋的解釋,程汝明這才明白過來,急忙和李銀橋一起去見毛____。
毛____看見程汝明來了,說:“小程啊,你做的飯很好吃,只是我要提一個小小的建議,我這個人不吃醬油,以后的紅燒肉里,就不要放醬油了。”
程汝明聽完后,連忙點頭答應。
可是,紅燒肉如果不用醬油,顏色就出不來,怎么辦?程汝明就想了個辦法,用糖色代替醬油,這樣做出來的紅燒肉,不僅甜咸兼備,而且鮮嫩無比。
從此,每次做紅燒肉時,程汝明都用這個法子烹飪,端上去之后,毛____也非常愛吃,因此,程汝明后來自豪地說:“只要上了這道紅燒肉,毛____保準不會剩下!”
雖然毛____愛吃紅燒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吃紅燒肉會增加心腦血管的負擔,保健醫生也給廚房下了“通牒”,不要再給主席做肥肉吃。
毛____聽說后,搖著頭說:“醫生的話,不可不聽,也不可全聽。我這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了,你們不要強迫我改變。”
當然,醫生的話也不能都不聽,毛____的紅燒肉就做了一些改變。
首先是在紅燒肉的數量上,每次做一小碗就夠了,其次是瘦多肥少,以瘦肉為主,肥肉為輔。毛____雖然吃得不過癮,但也坦然接受了。
在女兒李敏的回憶中,建國初期,在毛____的餐桌上很少能見到紅燒肉,因為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毛____自然要以身作則,與人民同甘共苦。
當時買肉都是憑票供應,如果毛____以自己的名義去買豬肉,完全不是什么難事,但他一次也沒有這么做過,也絕對不允許身邊人這么做,毛____如果真要解饞時,往往會把李敏和李訥的指標擠出來一些,用來買肉。
在一次家庭生活會上,毛____的舉動更是把女兒李敏給看哭了。當時參加會議的,除了李敏、李訥以外,還有警衛員、廚師等人,毛____在那里算賬,算他們一天飯錢多少、菜錢多少,算完之后,毛____說:“老百姓一天吃多少,我們就吃多少,我們在吃喝這方面,要和他們去比,堅決不能搞什么特殊。”
到了三年困難時期,毛____的飲食更是簡單到了極點,除了日常的“二米飯”和辣椒之外,像一些野菜,比如馬齒筧、蕨菜,還有烤紅薯,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曾經連續7個月都沒有吃過一口肉,連他最喜歡的紅燒肉也謝絕了。
廚師長程汝明實在看不下去了,這樣下去,毛____的身體準會出問題,于是他就把豬肉熬成了豬油,又把一些肉剁成了肉丁,放在蔥花餅里,給毛____吃。
起初,毛____對這蔥花餅贊不絕口,對程汝明說:“你的蔥花餅做得很好吃啊,沒想到你還有這個手藝。”
可是時間久了,毛____就發現了其中的“蹊蹺”,就找來程汝明,對他說:“現在正是困難時期,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吃肉呢?你以后不要再做蔥花餅了。”
有一次,周總理來匯報工作,特地帶了一點豬肉,給毛____補補身體。毛____看了看那塊肉,問他:“你平時也吃嗎?”
周總理笑了笑,沒有回答,只是說:“主席工作太辛苦,我讓小程做一碗紅燒肉,補補腦。”
毛____搖了搖頭,說:“你自己不吃,卻讓我來吃,我就這么特殊嗎?要我說,大家都不吃,送給需要它的人吧。”
這就是毛____的偉大之處,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也絕不能搞特殊!
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篇3】
周恩來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操勞一生的周恩來總理走完了78年的人生旅程。他離去后,骨灰灑向祖國大地,身后沒子女,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群眾灑淚送別。50多年革命生涯,26載總理重任,“周恩來”這個名字是中國人民永遠的懷念。
紅軍長征時,周恩來作為黨和中央紅軍主要負責人之一,身兼數職,極度繁忙。盡管如此,他仍嚴格要求自己參加組織生活。1935年6月底,紅軍到達兩河口地區休整,根據組織改選,警衛員魏國祿當選了周恩來所在黨小組的組長。一次,周恩來問為什么很久不開黨小組會議。魏國祿告訴他,小組會開過了,看首長忙,就沒通知。沒想到,周恩來用平時少見的嚴肅態度批評道:“那怎么能行?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是普通黨員,誰都要過組織生活,這是個黨性問題。”
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發生6.8級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來親自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白家寨村。他一邊走一邊不時停下來跟群眾握手,說著:“鄉親們,你們受苦了、受驚了、遭災了,我來遲了。”
當天刮著很大的西北風,可周恩來發現群眾都是面對西北風而坐,原來縣委專門搭了一個坐北朝南的背風講臺讓總理避風。周恩來不同意,堅持改變布置,讓群眾背風而坐,他自己迎著風講話。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農歷45歲生日。南方局的同志決定“熱鬧一下”,準備好瓜子、水果和糕點,想給忙碌中的周恩來一個驚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見周恩來下樓。為了不讓請他的同志為難,周恩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后來,周恩來只讓廚房為他做了一碗普通掛面作為紀念。吃過面條,他再次開始繁忙的工作,一干又是幾個小時。當晚,他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加緊學習,努力工作,堅持原則,向群眾學習。
1958年1月到杭州視察,周恩來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舊被子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床,枕巾中間已經破損,他把中間剪掉、兩端縫上繼續用。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給他換了條新枕巾。了解情況后,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
1923年,鄧穎超收到周恩來從法國寄來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印有德國革命情侶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上,周恩來寫道:“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這不是革命宣言,而是周恩來總理寫給鄧穎超的情書。那個年代的情書,寥寥幾字,卻承載了生命的全部重量。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周恩來和鄧穎超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范夫妻。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因不少故鄉親友希望能通過周恩來謀求一官半職,周恩來曾為此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定下“十條家規”:
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
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許請客送禮;
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
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從1974年6月1日生病住院,到1976年1月8日病逝,587天里做過大小手術14次,平均40天做一次,其間他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負責同志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次,召開會議40次……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抱病操勞國事,他說:“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可是這二十幾年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
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篇4】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d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中國偉大的事跡介紹【篇5】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