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法蘭西第二帝國又簡稱為第二帝國(法語:Second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在法國建立的君主制政權(1852-1870年),先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至1940年)而后于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至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建立:
拿破侖的政治思想
雖然帝國政府的架構與第一帝國的幾乎一樣,但是兩者建立的原則卻是完全不同。拿破侖三世經常表示,第二帝國的功能就是引導國民認識司法,在外交上則追求永久和平。早前,路易-拿破侖在牢獄中和流亡中多次譴責寡頭政治之政府忽視社會問題。他在擔任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時,以普選維持其權力,并保持一貫作風,決心以他構想的“拿破侖思想”建立新政府解決上述問題:以屬于皇帝、被選定的人民為民主之代表;以他自己代表拿破侖一世——他那從法國大革命中以武力崛起,保護法國社會在革命期間所得的伯父。
政變與拿破侖稱帝
1851年12月2日,就任第二共和總統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在沒有憲法授權下解散了國民議會。于是,他成為法國唯一的統治者,并重建議會先前取消了的普選——議會擔心沒有受過教育、保守的農民會反對共和并讓七月王朝復辟。
拿破侖三世
1852年1月14日,路易-拿破侖制定了反議會的憲法,與1848年時的行動非常類似。作為皇帝,他接管了所有行政力量,并作為國家元首,單獨對人民負責。法國人現在失去了所有權利,只能等待皇帝的眷顧。拿破侖可以任免負責準備法案的國務院之成員以及帝國永久機構參議院之成員。其中一項新政策就是讓立法院由普選產生,但立法院不能自主,只能處理行政院提出的法案。此政策推出后,類似霧月政變的事件發生。
1852年12月2日,深信“拿破侖神話”的法國人民在恐怕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之下,在公投中幾乎一致支持路易·拿破侖登上權力之巔。法國人民普遍支持拿破侖的決定,并讓他把總統任期延長十年。他于是自任“拿破侖三世,法國人的皇帝”,建立了第二帝國。夏爾·戴高樂后來認為這次公投是波拿巴主義的象征。
統治時期:
拿破侖三世的行為,很快就顯示出社會正義不代表自由,也表示他在1848年革命期間做出的承諾只是空話。他壓制了所有提倡公益精神(public spirit)的國民力量,包括議會、普選、傳媒、教育與其他方面的團體。立法院被禁止選舉總統、管理立法程序、提出及制定法案、為財政預算案投票或是公開它的審議過程。同樣地,政府加強對普選之監控,并限制選舉資格——改動選區,令郊區人口普遍能選出保皇勢力,壓制自由派的壯大。政府也限制言論自由,要求傳媒交出“安全金”(),作為它們保持“良好”表現的保證;政府也會發出警告(),禁止內容敏感的刊物出版,以查封或結束出版團體作為懲罰。書籍也受到內容審查。
為了對抗個人的反政府行動,政府也實施了對可疑人士的檢查制度。1858年,意大利人費利切·奧爾西尼(Felice Orsini)企圖刺殺拿破侖三世。雖然奧爾西尼的行刺理由是為了意大利統一,但已經給拿破侖的政權以此為由采取更嚴厲的國家安全法例(),容許它在未經審訊下拘留、流放或驅逐任何可疑人士。 教育部門也采取類似的嚴厲政策,嚴禁高中(教授哲學,并增加了有關部門的紀律處分權力。
自路易·拿破侖稱帝七年以來,法國沒有政黨政治。政府一直以公投統治國家。1857年之前,法國沒有反對派。1857至1860年間,反對派主要人物只有“五人組”——埃米爾·奧利維耶、朱爾·法夫爾、埃內斯特·皮卡爾、雅克-路易·埃農和阿爾弗雷德·達里蒙。1853年,法國正統主義者與奧爾良派企圖在奧地利恢復波旁-奧爾良的七月王朝,但是失敗。保皇黨此后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