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發展與結束
導讀:波拿巴于1851年12月 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侖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發展與結束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后,七月王朝崩潰,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后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在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后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1804年法國曾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故稱1848年建立的共和國為第二共和國。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臨時政府。2月25日共和國宣布成立。4月23日選舉制憲議會,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的議會,溫和共和派占多數。5月9日成立執行委員會代替臨時政府。6月22日執行委員會下令解散國家工場,引起工人不滿,23日工人起義。24日L.-E.卡芬雅克被授予獨裁權,殘酷鎮壓起義。卡芬雅克于28日擔任共和國的行政首腦。
11月,制憲議會制定共和國憲法,確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則。由750名議員組成立法議會,任期3年。總統任期4年,掌管行政權,任免部長與頒布法律,支配武裝力量,但不親自指揮部隊,也無權解散或延長議會。議會和總統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參政院由議會任命,它預先審定政府的法案,并監督行政機構。12月10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見拿破侖三世)當選總統。1849年 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于1851年12月 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侖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七月王朝崩潰,第二共和成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條:
經濟危機不斷
政權腐朽衰敗
人民希望民主
1845年,經濟危機席卷歐洲。首先是農業,霜霉病的流行使土豆歉收,引發了1845年至1849年愛爾蘭的大饑荒,工業也受到波及。農作物的低收成(小麥、大麥、黑麥供不應求)給農民(占當時法國人口的75%)造成巨大傷害,消費銳減。法國各地受災程度不一,沿地中海各省及羅訥情況稍好,盧瓦爾和中央平原饑荒最為嚴重。
盡管1847年曾出現短暫的好轉,不可否認的是,最為貧困的農民是這次危機的主要受害者。數十萬的農村人口被迫節衣縮食;羊毛與棉麻紡織業瀕臨崩潰。工業生產過剩,各類工廠,特別是易受行情影響的中小型工廠,紛紛倒閉。
這次危機也暴露出法國銀行業結構的脆弱性。由于大部分銀行無法保證充分的資金周轉和必要的投資盈利,企業家很快就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運轉資金的減少引發了大金融中心如巴黎和里昂的銀行業恐慌。
盡管到1847年末和1848年的頭幾個星期市場出現好轉的趨勢,市場行情的極大不確定性以及現狀的不穩定性已造成了城鄉人口的巨大變化。失業人口驟增加劇了農村人口貧困化,大量鄉村小企業的失業工人遷入大城市尋找工作。就這樣,經濟危機加速了法國的城市化進程(農村難民現象),后果是小市民政治力量的壯大(尤其是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