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視機的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世界電視機發展歷史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
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鐘。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制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于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鐘,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準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
第一臺電視機面世于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臺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我國電視機發展歷史
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在大躍進熱潮中,天津712廠彩國產電子管心臟一部分當時蘇聯的元
器件生產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我國電視機研制技術與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
我國彩電業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但由于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心臟政治形勢的影響,70年代我國彩電定的發展緩慢,降彩電顯像管等關鍵部件仍需要進口外,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國彩電事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自力更生基礎上,遵循以市場換技術的指導方針,與國外合作,彩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彩電工業。
1978年,國家批準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接著我國彩電工業擺脫了自行摸索的階段,縮短了與國外彩電技術的差距。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并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并涌現也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臺,超過了美國,僅次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 生產大國。這期間國產品牌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僅長虹的產量就已達到單班日產1500臺,但是由于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02臺和0.8臺。 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80年代后期,國產彩電品牌囿于技術、品種、功能、質量、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局限,難以滿足國內日益教務長的市場需求,于是外國彩電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不失時機地搶灘中國彩電市場,造成國產品牌發展和產品銷售執著趨弱。
進入90年代后,我國彩電市場格局動蕩,一些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彩電老企業由于競爭能力弱,相繼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被無情淘汰,而長虹、康佳、TCL、創維等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競爭意識強的彩電企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骨干企業。外國品牌在國產彩電技術飛躍提升和連續的大戰后,市場銷售勢均力敵頭日漸萎縮。
到90年代中期,全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臺,從而穩居世界首位并保持至今。與此同時,國產彩電在質量和高新技術含量上的不斷提高,為開拓國內市場奠定了基礎,而價格更是具有與外國品牌競爭的優勢。1996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從而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到1998年,我國彩電業進入成熟期,產量持續位居世界首位,電視機產量達到3513萬臺,其中彩電產量2643萬臺,彩電產量比1980年增長了822倍。此外與實際產量相比,我國電視機的潛在生產能力更大,據電子部統計,截至1997年底,我國電視機生產能力已達6507萬臺,其中彩色電視機生產能力4479萬臺,有近半數生產能力閑置。我國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而農村的彩電擁有量也已經達到了32.5%,電視機成為20年來對我國居民生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
進入90年代后期,我國彩電業無論是生產技術、產銷量、企業管理等已全面進入成熟期,彩電市場已形成綜合性品牌競爭,品牌營銷已成為企業經營影響力的因素,品牌特色、營銷策略的成功預示企業產品的騰飛。企業間比技術、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構成家電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彩電市場的品牌效應更加集中,并且出現了主導品牌壟斷市場趨勢。市場銷售不斷地向幾個市場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電的市場份額則逐漸萎縮。據對我國大型零售商場彩電銷售情況的調查,1998年市場占有率前10名的彩電品牌,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可以支撐高于同類慧名牌產品價位,預計今后名優彩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智能電視時代
目前智能電視的到來,順應了電視機“高清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趨勢。當PC早就智能化,手機和平板也在大面積智能化的情況下,TV這一塊屏幕不會逃過IT巨頭的法眼,一定也會走向智能化。三星彩電營銷部長李明旭曾表示,所謂真正的智能電視,應該具備能從網絡、AV設備、PC等多種渠道獲得節目內容,通過簡單易用的整合式操作界面,簡易操作將消費者最需要的內容在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現。在國內,各大彩電巨頭也早已經開始了對智能電視的探索。例如目前國內智能電視機的代表:酷開A55旗艦版,是一款定義為果粉電視的高端智能電視,能夠和蘋果設備完美交互 ,并擁有全球獨有的三合一功能,兒童電視,年輕人電視,老人電視三合一。
看了電視機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