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鋒槍發展歷史簡介
沖鋒槍又稱短機槍、短機關槍、機關短槍或次機槍,舊譯手提機槍或手提輕機槍,一般泛指輕型的連發槍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沖鋒槍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沖鋒槍發展歷史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意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 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于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意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①普遍采用沖壓、焊接和鉚接工藝,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② 多數槍設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以改善安全性,如意大利的TZ沖鋒槍不僅采用快慢機保險,還最早采用了握把保險;③廣泛采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以改善武器的便攜性,如德國的MP38式是世界上第一支折疊式金屬托沖鋒槍,法國的E·T·V·S是第一支折疊式木托沖鋒槍;④除了蘇聯采用7.62mm手槍彈和美國采用11.43mm手槍彈外,其他國家普遍采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槍彈可與大多數手槍通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采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采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采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后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藥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卡利科系列沖鋒槍充分應用螺旋式彈匣的設計特點,使全槍結構緊湊、平衡性好,且彈匣容彈量大。美國的韋弗PKS超輕型沖鋒槍采用持久潤滑設計,使武器無需涂油,且不用工具也能在戰地快速拆卸修理。另外通過給沖鋒槍配用各種光學瞄準鏡、消聲器,使其具備有多種功能。同時,一些國家還先后研制了集手槍、沖鋒槍和短管自動步槍三者性能于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如比利時的FNP90式、英國的布什曼、德國的MP5K式、法國的GIAT-PDW等。這類武器均有結構緊湊、操作輕便、人機工程性能好和火力密集等共同特點。
沖鋒槍簡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發現現有的手槍火力不足以應付戰壕和城鎮等狹窄空間內的火力需求,機槍又太笨重而無法展開,于是沖鋒槍就應運而生的, 而馬克沁所發明的自動槍原理使沖鋒槍的誕生成為可能。
世界上第一支沖鋒槍是意大利陸軍B·A·列維里于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沖鋒槍。該槍為雙管自動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于該槍射速太高(3000發/分),精度很差,又較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不太受歡迎,不過佩羅薩其實是要作為超輕型的機槍使用。后來德國人施邁塞爾(Hugo Schmeisser)在1918年設計的MP18沖鋒槍被認為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沖鋒槍。
看了沖鋒槍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