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羅曼·羅蘭介紹
羅曼·羅蘭是20世紀的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作為作家,他創作了《約翰·克里斯多夫》《母與子》(又名《欣悅的靈魂》)等作品,并獲得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后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杰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于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么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主要作品:
劇作
從1898年至1903年,他參加了“人民戲劇”運動,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
傳紀
《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3部英雄傳記;
小說
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后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
其它
《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
人物評價:
自由斗士
這位近、現代傳記文學大師的《名人傳》(《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對當代傳記文學仍然產生巨大影響。
羅曼·羅蘭生活在一個陰暗的時代,此時法國的先驅維克多·雨果已經逝世,寫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樓拜也已謝世,鄰國泰斗弗里德里希·尼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繪的世界又是那樣的晦澀和陰暗。在這樣的一個嬌弱、變壞的時代里,羅曼·羅蘭纏身于他的時代的主要社會、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誠地相信藝術應該描繪真實的情感,傳達出使人變得高貴的道德感。他無間斷地呼吁自由和人類精神的尊嚴,支持被壓迫者。
瑕不掩瑜
羅蘭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國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對藝術多愁善感的態度,以及他寫作中缺乏對古典式樣的掌握,使法國從未真心實意地接納這位諾貝爾桂冠得主。20世紀后期是個憤世嫉俗的時代,它發現羅曼·羅蘭的理想主義流派十分地虛飾做作。但無論如何,即使羅曼·羅蘭的寫作中有瑕疵,人們仍然會羨慕他理想主義的高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