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英雄圣女貞德
圣女貞德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圣女,法國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戰(zhàn)爭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但她最終被俘,被判處火刑。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法國英雄圣女貞德。
圣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國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也是歷史上唯一能在17歲時就指揮國家大軍并取得勝利的少女。
在英法百年戰(zhàn)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后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被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被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誣陷為異端和女巫,并判處以火刑。年僅十九歲。
英格蘭軍隊被趕出法國時,貞德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于1456年為她平反。500年后被梵蒂岡封圣。
貞德死后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侖到現(xiàn)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布萊希特都創(chuàng)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xù)發(fā)展直到今天。
領導者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zhàn)略,在戰(zhàn)場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后,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制的防御建筑,并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lián)外橋梁的石制堡壘—─土列爾堡壘(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zhàn)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zhàn)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格蘭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底;迪努瓦公爵后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后,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權指揮軍隊,并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梁,以作為稍后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盧瓦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札若的戰(zhàn)斗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zhàn)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xù)戰(zhàn)斗。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格蘭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這場帕提戰(zhàn)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zhàn)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準備完成前便發(fā)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里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并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格蘭可恥戰(zhàn)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zhàn)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圣女貞德領軍作戰(zhàn)法軍于6月29日開始從盧瓦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并于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歐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于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zhèn)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后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后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shù)氐霓r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于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歷史學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圣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蘭斯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加冕典禮迅速于隔天早晨舉行,查理王儲正式加冕為查理七世。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但查理較傾向于與勃艮第進行談判以達成休戰(zhàn)。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御。法軍繼續(xù)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zhèn)和平的投降。由英格蘭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盡管貞德在戰(zhàn)斗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xù)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zhàn)斗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于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遭俘虜以及審判
貞德在審判的過程中被監(jiān)禁在位于魯昂的一座高塔。后來這座塔便被稱為圣女貞德塔。貞德在盧瓦爾-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過了沒有戰(zhàn)斗發(fā)生的11月和12月,接著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并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格蘭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后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里,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余的后衛(wèi)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shù)膽T例是,只要俘虜?shù)募胰四芨冻鲒H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歷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干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后,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格蘭。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Pierre Cauchon),在這些談判和稍后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格蘭的強硬支持者,并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于他的侄兒—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于1431年1月9日在魯昂展開,由英格蘭占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溫徹斯特的紅衣主教在審問貞德。(由Gillot Saint-Èvre所繪,現(xiàn)存巴黎盧浮宮)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legal fiction),他是因為親英格蘭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英格蘭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jù)。也因此整場審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礎,無論如何貞德都將被定罪。
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復,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復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證人Boisguillaume后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復后“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后來非常知名,在現(xiàn)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后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格蘭人的死亡威脅。依據(jù)審訊的規(guī)定,貞德應該被監(jiān)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jiān)獄,但英格蘭人卻將貞德監(jiān)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jiān)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后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abjuration, 等于直接認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死刑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手握著十字架祈禱,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ules-Eugène Lenepveu的作品。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xiāng)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幾天后,依據(jù)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jiān)獄中被一名英格蘭貴族試圖強奸未遂。她重新開始穿著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魯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并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后火被點燃,幾分鐘后,一切都結束了。英格蘭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尸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尸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格蘭人將剩余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后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圣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人物評價
拿破侖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為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后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貞德的史料編寫和研究,法國愛國主義運動(法國右翼政治組織)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并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chuàng)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xù)發(fā)展直到今天。
在英國貞德被認為是「魔女」。包括莎士比亞在描述法國王室的腐敗歷史劇『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VI,Part1,1592年)中貞德被描繪為妖女。不過,近代「如果英國百年戰(zhàn)爭勝利并吞并法國,那今天的自由主義將不在英國存在,結果上貞德也救助了英國」的看法也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