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詩經的歷史意義
《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有關于詩經的歷史意義,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于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于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后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在這里,幾乎不存在憑借幻想而虛構出的超越于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于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后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也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系,《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于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生于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系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于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松、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于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于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著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欲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于這兩種現象都是適用的.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并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于表現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思鄉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果是:《詩經》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后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克制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余,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在抒情表現方面顯得細致、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后來的詩歌.
二、詩經的句式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后,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借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采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么說也許多了一些想象,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后,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吹竭@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詩經》,也未嘗不可.
三、總結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于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于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看了有關于詩經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