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卿遇見賞析
《偶見》是明代詩人徐禎卿的一首七言絕句,“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徐禎卿遇見賞析,望大家喜歡。
徐禎卿遇見賞析
行文大致涵義為:行進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獨寂寞,偶見路旁正逢花期的桃花,原本極有興致駐足觀賞,無奈天色將暗,紅日西斜,手中的馬鞭已掃興揚鞭,只能催馬匆匆行路,空留身后滿溢的美景,帶著對春天的遺憾趕往遠方。
此類借景抒情的詩詞極易窺見詩人的內(nèi)心,詩人跋涉于山間,峰回路轉(zhuǎn)之時,花期正濃的桃花林映入眼簾,滿眼的嬌艷將旅途的勞累一掃而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無奈天公不作美,夜色將近,無心沉迷,只得揚鞭趕路。詩人不禁感慨自己無力挽留時間的流逝,即使策馬揚鞭也追趕不上,“留不住”一詞包含了詩人心中眾多的遺憾,留不住西下的斜陽,留不住偶見的春色,留不住消逝的時光,因而對應的“春恨”也不單單指的是傷春之情了,還包含了一種無可名狀的人生感慨,是對人生缺憾的宣泄。“銜”原本指的是叼在嘴里,而此處應理解為含在心間,詩人帶著對人生的某種遺憾奔走在世間,怎奈人生苦短年華易逝,歸途遙遙無終。
徐禎卿的詩作擅于從小處著手,捕捉微妙的自然景象,但詩意最濃,將心靈感受付諸其中,對明后期及清朝的神韻派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明代文學家徐禎卿簡介
徐禎卿,明代文學家,富有“吳中詩冠”、“吳中四才子”的譽稱,雖與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其名四大才子,但徐禎卿與其他三人所擅長的領(lǐng)域不同,其他三者皆精通繪畫書法,而僅徐禎卿一人以詩歌名滿士林。
徐禎卿自小聰穎,在詩詞方面極有天賦,無師自通,文理皆極為擅長,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略年長后文章拜師于吳寬,書法拜師于李應禎,學成之后,青勝于藍,自成一家。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并稱為“前七子”,徐禎卿所提倡文學流派,強調(diào)文章以秦漢為標榜,古詩則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徐禎卿在文章書法上皆有大家之作,他所作詩歌中“文章江左家家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被無數(shù)名家引用,成為千古絕句。
徐禎卿所撰寫的《談藝錄》,頗多金句良言,見解精辟,是明代詩話史乃至整個古代詩話史中的鳳毛麟角,其詩格調(diào)高雅,只論漢魏,重在復古之論,但未失吳中風流之情。
明朝時期盛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徐禎卿的思想歷程是與整個時代結(jié)合在一起的,從文學轉(zhuǎn)入道學,繼而轉(zhuǎn)向心學。他對文學復古的倡導、一生執(zhí)著于玄學都體現(xiàn)了徐禎卿對時代特征的一種概念性把握,與拯救“末世”的意圖相關(guān)。徐禎卿后期尊崇道教,研習養(yǎng)生,明正德六年,于京師去世,年僅三十三歲。
徐禎卿的畫的價值
徐禎卿,明代文學家,富有“吳中詩冠”、“吳中四才子”的譽稱,雖與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其名四大才子,但徐禎卿與其他三人所擅長的領(lǐng)域不同,其他三者皆精通繪畫書法,而僅徐禎卿一人以詩歌名滿士林,因而并未有徐禎卿的畫作留世。
明代另一人徐渭也有才子之稱,徐禎卿過世后近十年徐渭出世,因此二人皆為徐姓明代才子,因而后世常將此二人混淆,與徐禎卿不同的是,徐渭在書畫上極有造詣。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也是“青藤畫派”的鼻祖,引領(lǐng)了明后期畫作派別,獨樹一幟。
徐渭的畫作吸取了前人精華卻又脫胎換骨,描繪物象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且以花卉最為出挑,開創(chuàng)了明代別具一格的畫風,對后世影響極深,明清時期的著名畫派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皆受其影響。
徐渭的寫意花卉可謂是舉世之作,筆法狂放,用墨淋漓,不拘泥于形狀,自成一家派別,獨創(chuàng)水墨寫意畫新風。徐渭人如其畫,狂放不羈,不諂媚權(quán)勢,當官者來求畫,往往不能如意,若是正逢徐渭身無分文,上門求畫者略有表示就能求得一畫,但若湊上徐渭囊中有幾個閑錢,千金都難換,實在是性情中人。
看了“徐禎卿遇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