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之議最后誰贏了
鹽鐵之議就像漢朝時期的兩會,討論國家之后的大政方針,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無比重要。鹽鐵之議實際上又是儒家和法家的一次斗法,最后又是哪家贏了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鹽鐵之議最后誰贏了,歡迎大家閱讀。
鹽鐵之議是如何召開的
眾所周知,漢武帝的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是在反擊匈奴、財政空虛的情況下實行的。它的實行,使漢朝政府廣開了財源,增加了賦稅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較雄厚的物力基礎來支持長期的戰爭,從而不斷拓寬了疆土,安定了邊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一經濟政策的實施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官營鹽鐵、酒榷、均輸等政策的實行,逐步使一部分財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剝奪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現了官吏“行奸賣平”,而“農民重苦,女紅再稅”的狀況,以及“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趨貧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圍繞是否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與桑弘羊等人展開了斗爭。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閏十二月,霍光就派遣當時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國,察舉賢良,訪問民間疾苦、冤難以及失去職業的人,為召開鹽鐵會議做準備。
鹽鐵之議的意義
會議結束后,朝廷僅僅罷去了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其他各項政策仍維持不變。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賢良文學,應得了比較廣泛的輿論支持,經濟上也使得官營政策有所收縮。
鹽鐵會議辯論的雙方,一方是從武帝時起長期當政的法家代表人物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方是儒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賢良文學。鹽鐵會議不僅在政治上是終止武帝的戰爭政策、轉入新的休養生息的和平狀態的開始和標志,也是思想上終止漢初儒、法合流,重新恢復先秦孔孟思想傳統的歷史契機。
正是由于這種歷史契機,經過鹽鐵會議,儒家思想重新倔起,在宣帝時期進一步得勢,至成帝時則完全居于統治地位了。從主流上看,大權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堅持了漢武帝輪臺罪己詔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將公田與貧民耕種,貸給農民種子、口糧,免除部分賦稅、徭役,降低鹽價,與匈奴保持友好關系,對昭帝、宣帝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措施符合賢良文學提出的“行仁政 ,以德治國”的意見。
鹽鐵之議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與鹽鐵和民生,還有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導思想。鹽鐵會議之后,儒家思想的返古使得漢昭帝時期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和漢武帝時代完全不同。
看了“鹽鐵之議最后誰贏了”還想看:
1.《羅馬帝國衰亡史》讀書筆記
2.永貞革新經過及評價
3.三國官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