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于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下面由小編想大家介紹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詳細介紹:地理位置:位于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廣州市。
年 代:約公元前122年。
發(fā)掘年代:1983年。
簡 介:南越王墓是西漢初期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的陵墓。南越王墓為一座"鑿山為藏"的石室墓,采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gòu)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墓室按照"前朝后寢"規(guī)格布局,共分7間。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后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cè)室及后藏室。墓內(nèi)隨葬品豐富,品類繁多,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遺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璽"金印和"絲縷玉衣"最具價值。
意 義:南越王墓的發(fā)現(xiàn),為探究秦漢期間嶺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及南越國的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
趙眜,在《史記》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于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 ,再從前端東、西側(cè)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巖石仿照前堂后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寬 12.5米,長10.85米。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廳后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后部東西為側(cè)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云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提筒、鈁、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藥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mào)易。后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
東側(cè)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側(cè)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后置豬、牛、羊三牲。后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國內(nèi)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fā)、生產(chǎn)、文化、貿(mào)易、建筑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F(xiàn)就陵墓及部分珍貴文物作較詳細的介紹。
延伸閱讀:
漢武帝 建元四年 (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 趙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時己達101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jīng)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繼承,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
趙眜即位兩年后,公元前135年, 閩越王鄒郢借機向南越國發(fā)動戰(zhàn)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zhèn)。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nèi)民心還不穩(wěn),這時只好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并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于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并派遣 王恢、 韓安國兩前去討伐 閩越。 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 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fā)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鄒郢,投降了漢朝,于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后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并派遣 中大夫 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趙眜得知后,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并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后,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wèi)。
嚴助離開后,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于是,趙眜在以后統(tǒng)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兒子趙嬰齊向 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趙眜死后,趙嬰齊繼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