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女名醫義妁:為太后治病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復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女醫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漢代女名醫義妁:為太后治病。
由于中醫行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傳男不傳女,所以中國古代很少有女子行醫的,以至于人們一提到“古代名醫”,想到的都是男性。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受人愛戴的懸壺濟世女名醫。
西漢時期,河東(今山西省復縣)有位叫義妁的民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女醫生。她拜長安第一名醫鄭無空為師,苦學醫術,懸壺濟世,一時間被譽為“女中扁鵲”。漢武帝聞其名,便將義妁召進宮中做了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漢武帝冊封她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西晉的鮑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鮑姑,晉代上黨(今山西治)人,醫家葛洪之妻。葛洪去世后,鮑姑繼承丈夫衣缽,來到嶺南苦心鉆研醫術,尤長于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的灸術流傳了幾代。鮑姑去世后,嶺南人民修建鮑姑祠,以志紀念。
唐代女道士胡愔,號見素子,居太白山(位于陜西郡縣南)。她在養生長壽和吐納導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著有《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圖》《補瀉內景方》等。
宋代有兩位女名醫,一位是著名婦科醫生郭敬仲的母親馮氏,她擅長治療婦科診病,曾入宮為太后診病,一劑便見效,被宋高宗封為安國夫人。另一位是女外科醫生張小娘子。張小娘子醫術高超,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患有瘡瘍癰癤的病人可謂是刀到病除,立竿見影,受到了時人的愛戴。
談允賢,明代女醫生,江蘇無錫人,其祖父、祖母精通醫藥,將全部秘方和制藥工具傳授給了談允賢。談允賢看到很多婦女患了婦科病后羞于診治,便專攻婦科,由于她苦心鉆研,終于成為當地的“婦科專家”。50歲時,她寫成了醫學著作《女醫雜言》,收載婦科病案31例,涉及流產、經病、產后諸疾、腹中結塊諸證,成為我國古代極少見的??漆t案書。
清末女名醫曾懿,字伯淵,清咸豐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華陽縣一個官紳家庭。曾懿一生行醫無數,著有《醫學篇》一書,分為《診病要訣》《雜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溫指迷》《婦科良方》《外科纂要》等六輯,對后世影響很大。
人物評價
武帝身邊的美女御醫:女國醫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御醫義妁的傳奇人生
漢武帝時期,義妁父母遭到太醫院最高長官太醫令丞崔府志的陷害,雙雙身亡,剛剛出世不久的孤女義妁被父親生前好友民間大夫許善友抱走領養。義妁天資聰敏,對醫術情有獨鐘,立志成為一名大夫。無奈生為女子,又加之養父的堅決阻撓,只得偷學醫術。養父在瘟疫中獻身,臨終前告訴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堅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決心。此后拜長安第一名醫鄭無空為師,苦學醫術,懸壺濟世,一時間被譽為女中扁鵲。為學習更高的醫術,進入宮廷,幾經傾軋與迫害,幾經牢獄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過乳醫、女醫、女侍醫,最終被漢武帝冊封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這是一個和長今一樣的女子.
如果用花比喻的話,應該是一朵盛開的白芍花.安靜卻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