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張仲景首創“餃子”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名醫張仲景首創“餃子”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后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延伸閱讀
“餃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水餃是北方人闔家團聚必不可少的面食,最早系統考證其名稱的,大約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1611—1671)。方以智是安徽桐城人,他年輕時就立志要博覽群書,通過考證重新認識世間萬物,其見識匯集于52卷《通雅》中。第39卷“飲食”里,考證了西晉束皙(?—300年后)的《餅賦》中所記“牢丸”與餃子的關系,認為蒸籠里蒸的“籠中牢丸”就是“饅頭、扁食之類”(扁食可能就是今之蒸餃),湯中煮的“湯中牢丸”就是“元宵、湯丸或水餃餌之類”(元宵、湯丸顯然都不對,因為《餅賦》所記是面食)。
束皙的《餅賦》記載,適宜四季的面點,春天用“曼頭”,夏天用“薄壯”,秋天用“起溲”,冬天用“湯餅”,而“通冬達夏,終歲常施,四時從用,無所不宜,惟牢丸乎”。據方以智考證,這幾種面點中,“薄壯”是“薄持”,“煎夾子”;“起溲”是發酵入油、糖之蒸酥餅;“湯餅”是面條。我卻以為,與今對應,“薄壯”似應是“面衣”、“糊塌子”,“起溲”似應是發面餅,“湯餅”似應是面片。
按方以智的說法,餃子的“餃”是從“粉角”轉來,北方人念“角”為“矯”,因此就把“角餌”讀成了“餃兒”。有關“粉角”的記載,在忽思慧元朝天歷三年(1330)撰成的《飲膳正要》中,就有“水晶角兒”、“撇列角兒”、“蒔蘿角兒”三條。這三種,“水晶角兒”是用羊肉、羊油、羊尾,拌以蔥姜、陳皮、鹽、醬等佐料,“以豆粉作皮包之”。“撇列角兒”是用羊肉、羊油、羊尾、新韭拌鹽、醬等佐料,“白面作皮”,在平底鍋上烙熟。也可用酥油、蜜和面,以葫蘆、瓠子為餡。酥油拌面,烙為酥皮,今天我們尚未想到這樣的酥油餃,這里的“撇列”是指烙后張開狀?瓠子即今西葫蘆。“蒔蘿角兒”也是用羊肉、羊油、羊尾,拌以蔥姜、陳皮、鹽、醬等佐料為餡,卻以“白面、蜜與小油拌入鍋內,滾水攪熟作皮”。“蒔蘿”是一種調料,“小油”是香油,這分明是燙面餃子了。
再往前追,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記當時百官參加皇帝的壽宴:“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咸豉,雙下駝峰角子。”咸豉是用黃豆霉制成的調味品,即今豆豉。有關“駝峰角子”,在元代流傳的,作者不詳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詳細記載了做法:“面二斤半,入溶化酥十兩,或豬羊油各半代之,冷水和鹽少許,搜成劑。用骨魯槌捍作皮,包炒熟餡子,捏成角兒,入爐(火敖)煿熟供。素餡亦可。”
這里的“搜”就是“和”,當初都稱“搜面”;“劑”是調和;“捍”使之堅實,就是今之“搟”;“骨魯槌”就是搟面杖;(火敖)是干煎,煿是爆。這本書中,有關“蒔蘿角兒”的記錄更具體:“面一斤,香油一兩,傾入面內拌。以滾湯斟酌逐旋傾下,用枚攪勻,燙作熟面。挑出鍋,攤冷,捍作皮。入生餡包,以盞脫之,作蛾眉樣。油炸熟,筵上供,每份四只。”詳細記錄了燙面法,“枚”是攪燙面棍:古人稱枝為“條”,干為“枚”;盞是塑“蛾眉巧笑”的模子。
宋朝再往前,唐朝留下的韋巨源食譜中,沒有“角兒”的記載。但其中有一款“雙拌方破餅”,注為“餅料,花角”。“雙拌”是兩種餡相拌,“方破”是圓,用圓皮包餡,應該就是“角兒”。還有“生進二十四氣餛飩”,注為“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在宋朝的“角兒”名稱前,只統稱“餛飩”。北齊顏之推(531—約595)就有餛飩“偃月形”的記載,偃月是半弦月,與蛾眉巧笑同,極貴之相,正是餃子狀。明末張自烈《正字通》:“今餛飩即餃餌別名。”在清代流傳下來,可能是乾隆年間江南鹽商手抄的飲食巨著《調鼎集》中,“水明角兒”就列在卷九“點心部”的“餛飩”類內。其做法是,“白面一斤,用滾湯漸漸灑下,不住手攪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塊,冷水浸至雪白,放稻草上擁出水,入綠豆粉對配,搟薄皮裹餡蒸。”也用豆粉,就是《飲膳正要》中“水晶角兒”更細的記錄。值得注意的是,《調鼎集》中說,蘇州餛飩“用圓面皮,淮餃用方面皮”——現在,餛飩皮是方的,餃子皮是圓的,顛倒了。
那么,束皙《餅賦》中所說“牢丸”究竟是不是餃子?究其描述,先以反復篩過,“塵飛雪白”的細面,要和到“膠粘筋韌”。餡用羊腿肉與豬肋條,半肥半瘦,切成蠅頭大小,剁成“珠連礫散”,再佐蔥姜桂皮椒蘭,和以鹽豉。此時鍋中水已滾沸,于是“攘衣振掌,握搦俯轉,面彌離于指端,手縈回而交錯,紛紛馺馺,星分雹落”,我以為這是極形象的搟皮動作描寫。包出來的是“姝婾洌(束欠)、薄而不綻,雋雋和和,(嚷(左邊換月))色外見,柔如春綿,白若秋練。”“姝婾洌(束欠)”是一種水份飽滿的美貌,而“(嚷(左邊換月))色外見”的“(嚷(左邊換月))”是肥。確實像極了餃子。
“籠上牢丸”與“湯中牢丸”是唐朝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中,列舉當時食品所記。巧的是,《調鼎集》中有“湯餛飩”與“蒸餛飩”的做法,此“湯餛飩”、“蒸餛飩”,明顯就是當年的“湯中牢丸”、“籠上牢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