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地圖
韓國(諺文:한국),全稱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南韓或南朝鮮。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韓國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韓國簡介
韓國(諺文:한국),全稱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南韓或南朝鮮。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朝鮮族(韓族),通用韓語(朝鮮語),總人口約5041.85萬(2014年)。首都為首爾(舊稱:漢城;諺文:서울)。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朝鮮半島歷史上長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正式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
1910年朝鮮半島正式并入日本國領土,二戰后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韓國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較強,制造業與科技產業發達,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移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1]2016年7月,韓國官方宣布正式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二、自然地理
位置
位于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積約占70%。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C,降水量約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臺風侵襲。
地形
山地占朝鮮半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形具多樣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太白山脈縱貫東海岸,構成半島南部地形的脊梁;其向黃海側伸出的幾條平行山脈組成低山丘陵地帶,有太白山脈、慶尚山脈、小白山脈等,其中雪岳山、五臺山等山峰以風景優美著稱。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脈最高峰為智異山,海拔1915米。漢拿山位于濟州島的中心,海拔1950米,是韓國的第一高峰。古代相傳有神仙在漢拿山上生活,因此過去曾把漢拿山叫做瀛洲山,并且同金剛山、智異山一起被譽為三座神山。
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黃海沿岸有漢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及其它小平原。
水文
就其幅員而言,韓國擁有相對多的河流。最長的河流分別是洛東江和漢江,是半島南部地區兩條主要河流。洛東江長525千米,流入東海;漢江長514千米,流入黃海,是中部地區的重要水系。其他河流還有:錦江、蟾津江、臨津江等。韓國湖泊較少,最大的天然湖是位于濟州島漢拿山頂火山口的白鹿潭,海拔1850 米,湖面直徑約30 米,周長1 公里,深約6 米。最大的人工湖是昭陽湖,位于江原道春川市東北13 公里處,1973 年建成,面積6930 萬平方米。此外還有一些面積較小的湖,如插橋湖、木津湖等。
資源
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由于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韓國年均降雨量1274mm,雖然為世界年均降雨量970mm的1.3倍,但韓國人口密度大,人均降雨量3000m,僅為世界人均降雨量34000m的9%。韓國2/3的降雨集中在6~9月份,大部分河流洪水為患,河水幾乎全部流入大海,其他時間河水較少,各種供水難以保證。各地降雨量的大小懸殊很大,慶北地區的年降雨量為1000mm左右,濟州地區為1600mm,后者是前者的1.6倍。
氣候
北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海洋性特征顯著。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潮濕,春秋兩季相當短。冬季最低氣溫達-12℃,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雨量較大,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
韓國四季分明,春、秋兩季較短;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時而下雪。
韓國各地區之間溫差較大,平均溫度為6℃至16℃。在全年最熱的8月份,平均溫度為19℃至27℃。而在全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溫度則在零下8℃至7℃。
早春時節常常刮風下雨,大風帶來亞洲內陸沙漠的“黃沙”,俗稱沙塵暴,逐漸增加的趨勢。到了4月中旬,天氣轉暖,韓國農民每年就在這時平整秧田準備種植水稻。夏秋兩季多臺風,夏季會有梅雨期。
獨島
獨島(Dokdo或Tokdo)是韓國方面的稱謂,日本稱竹島(Take shima )。獨島位于郁陵島東南角,是韓國最東端。1417年,朝鮮太宗實錄記載了于山島(于山島是否是竹島仍有爭議,也可能是郁陵島),安撫使金麟雨從于山島回來的時候,連同大竹子、芋頭、水牛皮,連同住民帶回三人,并報告了島上的情況,有住家15戶男女共計86人,獨島面積約0.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