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發展歷史
韓國(Korea),全稱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又稱南韓、南朝鮮,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的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韓國簡介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簡稱韓國,別稱南韓或南朝鮮。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朝鮮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041.85萬(2014年)。首都為首爾(舊稱:漢城;諺文:서울)。
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朝鮮半島歷史上長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正式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1910年朝鮮半島正式并入日本國領土,二戰后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1] 戰后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所謂的“漢江奇跡”。
二、韓國歷史發展階段
1、石器時代
1973年,據朝鮮考古研究發現,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德川人遺址”(10萬-4萬年前)和“勝利山人遺址”(4萬-3萬年前)。
1977年在平壤力浦區大賢洞發現了“力浦人遺址”。
1980年在平壤又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龍谷人”化石和一些石器,同年又在平壤萬達里發現了“萬達人”化石。
2、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
武王伐紂成功后,曾經去尋找箕子,后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于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后的八百年里,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于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圣”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圣國”。
《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后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后,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后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3、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后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衛滿(華族)率千余人進入朝鮮,并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衛滿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今首爾一帶。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
4、漢四郡時期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衛滿朝鮮后在朝鮮半島中部和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其中,玄菟郡設于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設于公元前108年。
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以及玄菟郡的東部被并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遷至高句驪縣。
東漢末期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析出樂浪郡南部都尉設置帶方郡,并為曹魏、西晉所承繼。
313年,興起于今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侵略樂浪郡,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余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樂浪郡在遼西僑置,管轄朝鮮半島的漢四郡滅亡,而帶方郡由于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飛地,受到了孤立,4世紀時和樂浪郡故地一起成為了高句麗與百濟爭霸的場所。
5、三國時代
在朝鮮半島南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可能存在一個部落聯盟辰國。
后朝鮮半島南部出現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小部落,合稱“三韓”,馬韓是三韓中最大的一個,后被百濟統一,公元前57年辰韓發展為新羅,弁韓發展為伽倻,公元6世紀被新羅吞并。
百濟是由溫祚王帶領一群人從高句麗南下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于公元前18年建立,百濟統一了馬韓部落,并在公元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
高句麗是產生于今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由與其他王子不和的扶余國王子朱蒙在今遼寧省新賓縣東南于公元前37年建立,后遷都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后又遷都至今平壤,漢朝時由玄菟郡管轄。
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這一時期居霸主地位,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其疆域南至朝鮮半島中部地區,北到今吉林省中部,東到延吉以東,西到遼河。
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于高句麗,并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從兩漢到隋唐,大體上高句麗一直臣服于中原王朝。
半島學者稱高句麗、新羅、百濟并存時期為朝鮮“三國時代”。
6、統一新羅
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于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轄境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護府,后合并為熊津都護府(今公州)。
高句麗滅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被唐朝遷入中原,逐步與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民族之中,王族絕嗣,其所轄疆域最初完全由唐朝管轄。
670至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復為唐朝附屬國,685年,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735年,新羅將北部疆界擴展到清川江沿岸,新羅時期,韓國農業、手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和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異常頻繁。新羅僧人慧超曾泛海前往印度和東南亞諸國。
新羅于935年被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7、后三國時代
9世紀新羅國力衰弱,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900年,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后百濟,定都光州。
901年,新羅貴族弓裔稱王,建立后高句麗,定都開城,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遷都鐵圓,911年又改國號為“泰封”。
至此,新羅、后百濟、后高句麗并稱為朝鮮“后三國時代”。
8、高麗王朝
918年,后高句麗建立者弓裔的部將王建被下屬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今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后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
在抵御契丹和金國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
元朝建立后,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后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韓國的英文名稱“Korea”便是由高麗轉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