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歷史沿革 韓國發(fā)展歷史
韓國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大家了解韓國這個國家嗎?知道它的發(fā)展歷史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韓國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于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公元前2333年(相當于中國堯帝時)天帝庶子桓雄下凡現(xiàn)在的朝鮮半島,其子檀君建立朝鮮國,定都平壤,史稱“檀君朝鮮”。“檀君朝鮮”雖然被當今韓國的教科書認為是其最早的國家,并稱之為“古朝鮮”。但并未得到史料和考古證實。事實上,檀君神話最早是在13世紀的《三國遺事》中出現(xiàn),近現(xiàn)代才逐漸被認為是韓國起源,并不能看作是信史。
三韓時代
大約公元前3—2世紀存在的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可能是朝鮮民族最早建立的國家。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lián)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wèi)滿朝鮮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wěn)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后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后,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后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箕子朝鮮在公元前2世紀才被衛(wèi)滿朝鮮取代?;映r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
衛(wèi)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后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衛(wèi)滿率千余人進入朝鮮,并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wèi)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消滅了衛(wèi)滿朝鮮,并設立了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玄菟郡,史稱“漢四郡”。
漢四郡
漢四郡是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09年)—元封三年(前108年)派兵征服衛(wèi)滿朝鮮后在其舊地設立的四個郡的總稱,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這一時期(公元前108年—313年)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yè)工具成為現(xiàn)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后,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qū)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后,開始逐步統(tǒng)一其周邊國家,并壓迫樂浪郡。最終在313年趁西晉崩潰而吞并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fā)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lián)盟。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fā)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tǒng)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后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后,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zhàn),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lián)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于高句麗,并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創(chuàng)立,他帶領一群人從扶余王國(在今中國東北境內)出發(fā),到達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水流域。《三國遺事》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的創(chuàng)立者朱蒙(東明王)的兒子。百濟吞并了馬韓部落,并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tǒng)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qū)。后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qū)且吞并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并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后,滅高句麗統(tǒng)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qū)。高句麗滅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被遷入中原,逐步與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王族絕嗣。其所轄疆域開始完全由唐王朝管轄,后來一部分劃歸東北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一部分歸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
統(tǒng)一新羅
新羅奪取到被高句麗霸占的原屬百濟的漢江流域后,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lián)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于當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后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zhàn)爭后,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tǒng)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qū),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tǒng)治,并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新羅時期,佛教興盛,花郎徒制度是當時新羅社會的典型特征。新羅政權對具有戰(zhàn)功的人賜以土地,實行租庸調賦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機構,確立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735年,新羅將北部疆界擴展到清川江沿岸。新羅時期,韓國農業(yè)、手工業(yè)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對外貿易繁榮,和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異常頻繁。新羅僧人慧超曾泛海前往印度和東南亞諸國,加強了韓國和這些地區(qū)的交流。
9世紀末,新羅國力衰弱,各地農民起義不斷。900年,起義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后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于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并稱為“后三國”。新羅于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后百濟,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在中央設置三省六部,軍隊實行府兵制。頒布“柴田科”法令,實行官員俸祿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經濟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fā)展,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繁榮,對外貿易更為頻繁,因此現(xiàn)在韓國的英文“Korea”便是由高麗轉音而來。高麗建國后,乘渤海國衰落之機向北擴張,把北部疆界進一步延伸到鴨綠江下游南岸。
993年,高麗契丹戰(zhàn)爭后高麗按協(xié)議與宋朝斷交,并獲得鴨綠江以東土地。并在以后三次戰(zhàn)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fā)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zhàn)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后,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xù)發(fā)動抗元戰(zhàn)爭;1273年,元軍占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zhàn)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tǒng)治權。
朝鮮王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tǒng)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占領首都開城并發(fā)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向明朝稱臣,定都漢城(今首爾)。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采取事大政策。朝鮮王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重新調整了君主專制的國家機構,把軍隊的統(tǒng)率權集中于中央。朝鮮王朝初期實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國土地按等級分授給文武兩班,并規(guī)定可以世襲,使“私田”進一步趨于私有。朝鮮世宗時期國力達到極盛,經過數十年開疆拓土,朝鮮終于形成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北部疆域。
15世紀中葉以后,地主階級利用各種手段兼并土地,擴大私田,殘酷地進行高利貸盤剝,引起農民不斷反抗。另一方面統(tǒng)治階級內部黨爭激烈,士禍不斷,矛盾日益尖銳,國力也逐漸衰落。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lián)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后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歷援朝戰(zhàn)爭”。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戰(zhàn),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23年,朝鮮擅自廢國王李琿立新君,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清軍攻占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后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并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韓國進入近代史時期。
1882年,由于閔妃外戚閔謙鎬克扣軍餉,爆發(fā)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和漢城市民燒毀日本公使館,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zhèn)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1884年朝鮮發(fā)生甲申政變,日本透過這一事件在《中日天津條約》中取得了在朝鮮與中國對等的權利。
1894年,朝鮮發(fā)生甲午農民戰(zhàn)爭,朝鮮王朝無力鎮(zhèn)壓,于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zhèn)壓。1894年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于1894年7月6日在仁川登陸,攻占漢城王宮,并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8月4日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豐島的中國軍隊,挑起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以后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zhàn)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7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后,俄國戰(zhàn)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tǒng)監(jiān)”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tǒng)監(jiān)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殖民統(tǒng)治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tǒng)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guī)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鐘路區(qū)的塔洞公園發(fā)表“三一獨立宣言”,并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zhèn)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后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后,三處臨時政府合并于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后,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于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zhàn)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臨時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戰(zhàn)。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并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tǒng)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于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占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lián)。
朝韓對峙
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xié)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qū),以南為美軍受降區(qū)。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qū)。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qū)先后成立韓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lián)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后,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占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6%和44%。1950年6月25日歷時3年的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27日,美國正式參戰(zhàn)。至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聯(lián)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開始大舉北犯。與此同時,美國飛機多次轟炸和掃射中國東北地區(qū)(美國空軍歸咎于飛行員導航錯誤),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為了捍衛(wèi)世界和平,保家衛(wèi)國,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0月25日赴朝,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10日美國政府被迫同意在開城舉行停戰(zhàn)談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qū)。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美韓共同防御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1960年4月19日,李承晚政權被人民推翻,成立以張勉為首的民主黨政府,旋于1961年5月被樸正熙集團的軍事政變推翻。樸正熙上臺后,以軍人政權為基礎,實行軍事獨裁。樸正熙自1963年12月以后,連任第5~9屆總統(tǒng),把持韓國政權達16年之久。他無情鎮(zhèn)壓在野黨和工人、學生 運動,經濟上采取依賴外資、外援、外債,進口原材料和技術、出口產品的方針,同時發(fā)起“新村運動”,使韓國經濟全面騰飛,被稱為“漢江奇跡”,因而躋身“亞洲四小龍”。1979年,樸正熙被韓國情報金載圭開槍刺殺后,全斗煥奪權,1980年5月,他下令鎮(zhèn)壓光州的民主運動,打死207個學生和市民,釀成了震驚世界的“光州慘案”。全斗煥建議舉行南北首腦會談,均遭金日成拒絕,不但如此,全斗煥差點還被朝鮮暗殺身亡(仰光事件),雙方就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協(xié)商破裂,尤其是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使舉行南北首腦會談的秘密協(xié)議,成為一紙空文。1987年全斗煥在人民的反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辭職,并遭到審判。同年12月17日,韓國開始第一次總統(tǒng)直選,盧泰愚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為總統(tǒng)。韓國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并成功舉辦了1988年第24屆奧運會。1997年金大中當選總統(tǒng),韓國挺過了亞洲金融風暴,并開啟了南北和談。朝韓兩國的歷史沖突還有1968年青瓦臺事件、1974年文世光事件、1976年板門店事件、1999年及2002年延坪島海戰(zhàn)、2010年天安號事件以及延坪島炮戰(zhàn)。
2015年8月20日,朝鮮在西部戰(zhàn)線向韓方開炮,韓軍發(fā)射數十枚炮彈回擊。韓國軍方相關人士表示,韓軍用監(jiān)測裝備發(fā)現(xiàn)朝軍于2015年8月20日下午3時25分許向韓國京畿道漣川郡發(fā)射一枚疑似火箭炮的炮彈,韓軍因此向朝發(fā)射數十枚155mm口徑炮彈還擊。
朝鮮方面,2015年8月20日晚,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命令朝鮮人民軍前線聯(lián)合部隊在2015年8月21日17時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
2015年8月22日至24日北南高級別緊急接觸在板門店舉行。
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長黃炳誓和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金養(yǎng)建代表北方,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室長金寬鎮(zhèn)和統(tǒng)一部長官洪容杓代表南方,參加了會談。
雙方就解除北南之間尖銳的軍事緊張狀態(tài)、發(fā)展北南關系進行了磋商,并達成一致如下:
第一,為了改善北南關系,北方和南方將在短期內于平壤或首爾召開當局會談,將來舉行各領域的對話和協(xié)商。
第二,北方對軍事分界線非軍事區(qū)南方一側不久前發(fā)生地雷爆炸致南方士兵受傷,表示遺憾。
第三,在不發(fā)生不正常事態(tài)的情況下,南方將從8月25日12時起停止所有擴音器廣播。
第四,與此同時,北方將取消準戰(zhàn)時狀態(tài)。
第五,在中秋節(jié)之際,北方和南方將舉行離散家屬會面,于9月初進行紅十字工作接觸。
第六,北南雙方將搞活各領域的民間交流。
朝鮮和韓國20日確認,雙方擬定26日在板門店朝方一側的統(tǒng)一閣舉行事務層面磋商。朝中社報道,朝鮮祖國和平統(tǒng)一委員會書記局通過板門店渠道向韓國統(tǒng)一部發(fā)出通知,提議舉行本次磋商,后者隨即接受提議。雙方可能就舉行更高級別對話的細節(jié)展開磋商,包括對話時間、地點和議題。
2015年11月20日,朝鮮和韓國確認雙方擬定11月26日在板門店朝方一側的統(tǒng)一閣舉行事務層面磋商。朝鮮祖國和平統(tǒng)一委員會書記局通過板門店渠道向韓國統(tǒng)一部發(fā)出通知,提議舉行本次磋商,后者隨即接受提議。雙方可能就舉行更高級別對話的細節(jié)展開磋商,包括對話時間、地點和議題。
2016年1月13日,樸槿惠發(fā)表全國性電視講話沒過幾小時,一架朝鮮無人機出現(xiàn)在西部邊境地區(qū)韓國步兵第一師團把守的都羅山觀測所附近。韓軍通過廣播發(fā)出警告并開槍,無人機迅速飛回朝鮮。美聯(lián)社援引韓軍官員的話說,韓方射擊了20多發(fā)子彈,但沒有擊中無人機。這是朝鮮一周前核試驗之后,冷戰(zhàn)式對立的韓朝之間第一次開火。
韓國著名景點
截至2011年10月,韓國擁有9處世界文化遺產和1處世界自然遺產,被收錄進世界遺產的韓國文化遺產包括:首爾宗廟(1995年)、海印寺(1995年)、佛國寺和石窟庵(1995年)、水原華城(1997年)、昌德宮(1997年)、慶州歷史遺址區(qū)(2000年),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2000年),朝鮮王陵40座(2009年),安東河回村。濟州火山島和熔巖洞窟于2007年被登載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景福宮:韓國朝鮮時代最大的王宮。景福宮是李朝(1392~1910年)時期首爾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具有500年歷史。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把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位于首爾北部,因此也叫“北闕”。
青瓦臺:韓國總統(tǒng)府。韓國政治中心青瓦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靑瓦,一到青瓦臺首先看到的是主樓的靑瓦。
樂天冒險世界:世界最大的室內娛樂中心。韓劇《天國階梯》的拍攝地。樂天世界是首爾市中心一個集娛樂參觀為一體的娛樂場所,有驚險的娛樂設施、涼爽的溜冰場、各種表演、民俗博物館,另外還可以在湖邊散步,是一個愉快的主題公園。每年來這里參觀的游客多達600多萬人次,其中外國游客占10%。獨具匠心的自然采光設計,使得這里一年365天都可以接待游客。
龍頭巖:龍頭巖是200萬前年熔巖噴發(fā)后冷卻而形成的巖石,高10米,長30米,看上去象是在龍宮生活的龍欲飛上天時突然化作石頭一般。正是由于巖石一端頗似龍頭,故得名龍頭巖。
城山日出峰:為漢拿山360個子火山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突出于海岸的火山口。
天帝淵瀑布:瀑布由樹木茂盛的懸崖絕壁飛流直瀉而下,相傳瀑布下的湖底棲息著多條鰻。
木石苑:擁有150年壽命的赤松以及侏木、?;ǖ?,還有250年生的血火樹及山棠花等100多種樹木和1000多盒盆栽,已成為這里的象征。
海女博物館:所謂的海女是指不借助任何捕魚工具就下海的女性漁民。她們只用防水鏡、具有浮力的圓球及盛裝海物的網兜作為輔助工具。海女博物館總共有三層,第一層都是些海女們曾經居住過的房屋的雕像;第二層展放著她們的衣飾以及一些捕魚工具;第三層則是供游客的休息廳,設有觀景臺可眺望美麗的大海。
韓國主要旅游點有首爾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巖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韓國第一大島濟州島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島上的瀑布、海灘、浴場、綠樹紅花等自然風光,韓國最高峰——海拔1950米的漢拿山也屹立于此。
截至2011年10月,韓國擁有9處世界文化遺產和1處世界自然遺產,被收錄進世界遺產的韓國文化遺產包括:首爾宗廟(1995年)、海印寺(1995年)、佛國寺和石窟庵(1995年)、水原華城(1997年)、昌德宮(1997年)、慶州歷史遺址區(qū)(2000年),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2000年),朝鮮王陵40座(2009年),安東河回村。濟州火山島和熔巖洞窟于2007年被登載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韓國社會事業(yè)
文化事業(yè)
韓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xiàn)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于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征,在韓國傳統(tǒng)戲劇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教育事業(yè)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國立首爾大學是一所的綜合類院校,2013QS亞洲大學最新排名第4位。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也比較有名,此外,還有成均館大學、西江大學、中央大學、慶熙大學、漢陽大學、檀國大學、建國大學、忠南大學、世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慶北大學、忠北大學、浦項工業(yè)大學、釜山大學、全南大學、釜山外國語大學、仁荷大學、仁濟大學、培材大學在韓國較有名譽。
體育事業(yè)
韓國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2002年與日本一起舉辦了韓日世界杯(官方名稱)、同年釜山舉辦了亞洲運動會,仁川會舉辦2014年亞洲運動會,光州會舉辦2015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平昌會舉辦2018年冬季奧運會。繼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之后,第七個舉辦奧運會、冬奧會、世界杯三大賽的國家。
看過韓國歷史沿革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jié)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我國商法的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