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句麗歷史簡介
高麗(lí)(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高句麗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韓國高句麗歷史建國自稱
9世紀以后,新羅日益腐朽,再加上貴族叛亂和農民起義,新羅中央政府趨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團乘機擴張勢力范圍。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將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濟國。904年,新羅王室庶子弓裔在鐵圓(今江原道鐵原)自稱為王,建立了后高句麗。衰落的新羅、后百濟和后高句麗三國鼎立時期,成為進朝鮮半島歷史上所謂的“后三國時代”。在這種情況下,松岳地方的大勢力、原弓裔的后高句麗國臣下王建(高麗人稱其為始祖王)趁弓裔因殘酷暴政喪失民心的機會,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泰封國,建立了新王朝。國號定名為高麗,定都于開京。在公元993年,恢復之后的領土,以鴨綠江河與中國接壤。公元1170年,一場軍事政變將平民貴族趕下了臺,這一軍事統治長達60年之久。
韓國高句麗歷史政治效仿
作為宗主國時為五代后梁末帝貞明四年,王建的高麗王朝建立,正值五代中原大亂之時。中原統治者無暇顧及東藩高麗。于是高麗僭越禮制,效仿天朝的皇室制度。首都被稱為“皇都”;首都的王宮被稱為“皇城”;國王的命令稱為“詔”;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與中國不同的是高麗國王被稱為“大王”,“陛下”和“海東天子”。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后,這些稱呼被禁止使用。
高麗王朝公布法律廢除奴婢制度,進行土地改革頒行田柴科制度。并建立科舉制度,任命地方官員。從而有效地消弱地方地主勢力,確立了集權統治。
韓國高句麗歷史侵略擴張
918年王建創立高麗政權后,積極北上擴張領土。為此與遼國發生矛盾、糾紛,甚至演化成沖突(參見“遼國高麗戰爭”)。如果說在對待高麗國內豪族的問題上,王建采取了懷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建在朝鮮半島北部采取積極北進的戰略,大肆拓展領土。有遼一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前朝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渤海遺民(東丹國民) 大量內遷遼東,一時間廣袤的渤海故地變得地廣人稀。西移朝鮮半島的渤海遺民,削弱了遼國在這里的力量,遼國對原渤海地區特別是對朝鮮半島北部女真地區控制減弱。高麗乘機對這里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統治下的小部分女真人等進行招誘、驅討,不斷擴張勢力。高麗開始出兵與遼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對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爭奪。
922年高麗修葺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設署,以西京相稱,并以西京為基地繼續向北擴展。高麗以平壤作為開拓西北領土的根據地和軍事、政治中心,在王建經略北境的全盤戰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被唐軍攻破以后,平壤逐漸荒廢,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擾為由將平壤改稱為西京,派遣從弟王式廉為長官駐守。在高麗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長官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只需要對國王本人負責,其部下官員的任免完全由長官自己決定。高麗一面積極經營西京,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長青、安朔等城,將高麗與遼國之邊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時積極討伐居住于鴨綠江沿岸的女真人,蠶食女真故地。為了防備遼國,高麗建立光軍司,編成光軍三十萬。與此同時,王建采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半島的南部遷往北部。王建的這些措施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王建經略北邊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統治的末期,高麗的北境已經遠及今咸境南道的永興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到930年,高麗王朝修建了通德鎮(今平安南道平原郡)、興德鎮(今平安南道殷山郡)、永清鎮(今永柔)、朝陽鎮(今平安南道價川)、安北府(今平安南道安州)等城塞,西北方領土擴張到現在的清川江一帶。此后,高麗又修筑了安朔鎮(今平安北道云山郡)、朔寧鎮(今平安北道泰川)、清塞鎮(今慈江道熙川)、平虜鎮(今平安北道寧邊)等城鎮。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祐、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來朝貢。993年遼國第一次征伐高麗后,高麗戰敗被迫向遼稱臣納貢并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里”。高麗率兵驅逐女真,修建了興化(今平安北道義州西南) 、鐵州(今平安北道鐵山) 、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西北東林) 、龍州(今平安北道龍川) 、龜州(今平安北道龜城) 、郭州(今平安北道郭山) 六城。1007年高麗疆域已擴展到鴨綠江一帶。從1033年到1044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咸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筑長城,抵都連浦,并筑定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定平)、宣德、元興三關。此后,遼國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1104年和1107年,高麗兩次舉兵入侵遼國的女真所屬的曷懶甸(今朝鮮咸興一帶)并強筑九城,女真擊敗高麗并收復曷懶甸。(參見“曷懶甸之戰”)
1127年(宋徽宗靖康元年)四月,遣使如金上表稱臣。
1130年,高麗乘遼金政權更替之際,占領鴨綠江東岸的遼朝重鎮保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
1231年,高麗與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