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工業歷史發展
韓國的工業發展非常迅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工業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韓國工業化的過程
1、積蓄勢能時期(50年代)
建國時的韓國是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工業體系。其經濟基礎還是農業以及和農業密切相關的少量輕工業。在這種國家迅速實現工業化,有兩條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蘇聯模式。但是無論日本模式和蘇聯模式,都首先需要國家有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國家要有公路和鐵路,有海運航線,有電線和全面的郵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較高比例的對工業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質公民。
這一切,韓國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須先補這一課。50年代的韓國做的主要就是這些事情。修公路,修電線桿,建設發電廠等最基礎的基礎設施,還有公民的掃盲。這點的工作成效顯著:1945年,韓國人的識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紡織、制糖、水泥、玻璃等行業也有一定程度發展。當然這一切工作對經濟的發展并非立竿見影的。不過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是50年代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后來的經濟起飛積蓄了勢能。
2、勢能開始轉為動能時期(60年代)
1961年,韓國的樸正熙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這是一個對后來韓國崛起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統治韓國約20年,是韓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也是政治上獨裁專制,鎮壓工人運動,屠殺左翼的二十年。正是在這 20年中,韓國的人均gdp超過了朝鮮。(1960年,朝鮮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韓國只有82美元。1970年時,朝鮮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韓國達到了410美元。到1976年,朝鮮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韓國到達了1000美元。
從1962年開始,在樸正熙的推動下,韓國政府開始實行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蘇聯發明的那個概念:“五年計劃”。這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似乎已經成為蘇聯乃至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招牌。因為一個鮮為人知卻又的確存在的事實是:在幾乎所有戰后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以色列、新加坡、臺灣等等)的發展歷程上都能看到蘇聯模式的影子。在韓國這種傳統的農業國,私人資本極端薄弱,要快速實施工業化就不能不依靠政府來推動。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從1962年到1966年。在這個五年計劃中,韓國的目標是進一步加速發展,進一步扎實工業基礎,給積蓄勢能走最后一步。第二個五年計劃是從1967年到1971年。從第二個五年計劃起,韓國開始實施延續至今的出口導向型工業發展戰略。在這兩個五年計劃中,韓國重點加強已經略有規模的輕紡、水泥等輕工業,用這些輕工業的初級產品出口,換取外匯。外匯被用來換取外國的設備、技術以及人才培養,推動自身加速發展。50年代積累的勢能開始轉化為動能了。
在一五和二五計劃中,韓國建立了大量的國有企業。50年代日本勢力退出后留下的歸屬企業有36家,他們是韓國國有企業的祖先。到1968年,國有企業增加到97家。到1970年猛增到120家。在一五和二五計劃中,這些國企(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高級制造業中)成為韓國迅速工業化的火車頭。
3、勢能全面轉為動能時期(70年代和80年代)
從1972年到1991年,是韓國政府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計劃時期。為了確保自己一手主導的工業化進程不致夭折,樸正熙采取了不光彩的方式獲得了連任。1972年10月17日,樸正熙宣布“全國非常戒嚴令”,解散國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縮小和弱化政治領域、擴大和強化總統權力,形成以總統為頂點的中央集權政治體系,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這樣一來,政府通過集權化的行政管理,把民眾的力量從政治舞臺(民主、人權)引向經濟建設舞臺,集合一切力量于經濟開發,確保經濟迅速發展,加速推進工業化。
在三五和四五計劃時期,韓國政府建設的重點轉向戰略重工業(比中國遲了十五年):鋼鐵、造船、化工。韓國經濟從這時起真正開始走上騰飛之路。韓國的經濟實力迅猛膨脹,國家綜合實力也急速上升。到80年代的五五、六五計劃時期,韓國政府建設的重點又轉向了技術密集型工業(比中國遲了二十年,但這時中國放棄了技術密集型工業的自力更生路線,轉而提供市場,使中韓在某些方面此消彼長,這種改變是對中華民族的犯罪)。韓國政府提出技術立國,從引進技術轉向自主研發。就在這段時間,韓國建立了大批研究所等機構(比中國遲了二十年),促進技術研發,發展尖端產業。如果說三五和四五計劃時韓國還是粗放型增長的話,那么五五和六五計劃時期就開始轉向集約型發展了。
70年代和80年代是經濟發展勢能全面轉為動能時期。韓國在這段時間內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六五計劃結束的時候,韓國已經成為中上收入的國家。一個標志就是歐洲國家不再需要韓國人的入境簽證,因為那時大部分韓國人已沒有理由要非法移民到什么地方去了。韓國經濟實現了騰飛,其結果舉世矚目。
韓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一)財團壟斷著市場
韓國財團對市場的壟斷現象引人注目。1993年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65.54萬億韓元,當年30個大財團的銷售額便高達212.16萬億韓元。
目前,韓國的十大財團是:
企業 會長 企業數 主要產業及產品
1.三星 李健熙 55商社、電子、重工業
2.現代 鄭世永 48造船、汽車、建筑
3.樂喜金星 具本茂 50家電、化工
4.大宇 金宇中 22汽車、重化工
5.鮮京 崔僮賢 32合成纖維、石油化工
6.雙龍 金錫元 22水泥、汽車商社
7.韓進 趙重勛 23航空、海運、建筑
8.起亞 金善弘 14汽車、機械
9.樂天 辛格浩 29果品、飯店
10.韓火 金升淵 29 火藥、飲料、石油化工
(二)頗具特色的工業園區
60年代蔚山作為韓國第一個工業園區誕生以來,至今韓國已有國家工業園區、地方工業園區和農工園區416個,這些工業園區占地260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123平方公里,占韓國工業用地的56%,產值占全國的近1/3,出口額占全國產業出口額的40%。這些工業園區已成為韓國工業發展的根基,在韓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韓國也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經濟效益和均衡發展是配置工業園區的基本原則
企業活動的高效率和國土空間的均衡發展是韓國配置工業園區的基本原則。按地區和行業進行合理的配置,既要考慮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又要考慮縮小地區間發展的差距,這既是工業園區選址的指導方針,又是韓國政府工業布局的基本原則。
2.專業化、系列化是工業園區獲取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
韓國的工業園區在生產中實現專業化、系列化,這極大地發揮了企業生產活動的效益,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3.注重工業園區的協調發展
防止工業用地過多,提高土地使用率,加強碼頭、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從長遠觀點考慮工業布局與環境保護、公害防治的關系,使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
4.對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一攬子服務
韓國通產部對工業園區的管理是通過出口產業公團、西部地區公團、中部地區公團、西南地區公團等5個工業園區管理公團實施的。工業園區管理公團在充分考慮通商產業政策、地區條件、社會基礎設施、企業特點、環境因素等,進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制定專門、綜合的支持方案,對進駐企業在產業信息、工廠建立、技術開發、出口銷售、勞動力等各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為工業園區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