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拐點》讀后感兩篇
歷史的拐點的13個精彩故事,扇面般展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3次改革進程,形象地描畫出中國改革史的輪廓,并且把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時期的改革對照起來加以比較。
《歷史的拐點》讀后感篇一
歷史就如天空中的一雙手,時而翻云、時而覆雨;而改革正是這雙手變幻的重要因素之一。馬立誠先生用詳盡細致的文筆著成的《歷史的拐點》正為我們揭開歷史上各個重要改革的前因后果,更深刻地認知這一個個“歷史的拐點”。 ——題記
于歷史而言,中國無疑是富有的。上下五千年中有太多的事情發(fā)生,前后竟有十幾次大的改革,其中經(jīng)驗教訓自然良多。以史為鑒,改革需要一個適應的政治機制、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正確的改革方向以及恰當?shù)母母飼r機。在該書的闡述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人心的把握,也就是說“改革必須考慮人民的利益”。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國崛起》中曾有這樣的觀點,一個國家政府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和信賴是無法在世界上立足的。
一提起春秋時期,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一定是一幅翻天覆地的景象了。春秋五霸互相爭鋒,而鄭國只是夾在中間的一個小國,日子非常難過,可是卻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中立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子產(chǎn)改革。子產(chǎn)首次公布了法律,限制特權;劃分全國田地和溝渠;重用人才;重視外交。這一切都為保護鄭國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了巨大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子產(chǎn)在那樣久遠的年代就認識到輿論的重要性,在改革期間盡量保證了言論自由,可謂為民主提供了基礎。改革體現(xiàn)了公正的原則,是對人民有利的,自然也匯聚成一股對國家的促進作用。政府對人民的利益要多保護、少剝奪,這一點子產(chǎn)無疑是做到了,可惜后來的改革者和統(tǒng)治者卻走了不少的倒車路。
北宋年間,王安石的變法則與此不同。王安石變法采取很多具體措施,通過“保馬法”來把政府的負擔轉(zhuǎn)嫁到民眾頭上;又通過“科舉新法”、“三經(jīng)新義”施行了文化專制。王安石的變法是激進的,但不關注老百姓的利益得失。 “變法的真正興奮點是富國,而不是富民(《歷史的拐點》)。”,通過增加人民負擔使國庫快速地充實了起來,可是充實的時間卻很短暫,而且明顯地留下了專制的痕跡,這樣的改革是得不償失的,最終導致失敗。
所以改革成功與否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利益,英國自《大憲章》頒布以來就確立了這個原則,而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等無不彰顯著該思想理念。改革的要素實在諸多,可是若觸犯了這一條,改革就往往走向失敗。
當然,這里也有一個特殊的例子。 商鞅變法是不顧“民生”的,其激進程度簡直是“只可模仿,不可超越”。“連坐”、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強迫移風易俗、強迫老百姓對改革閉嘴等等,哪一項不是要遭人詛咒的?可是它竟然成功了,一個脫胎換骨的強大秦國卻應運而生。這個歷史時機實在特殊,但是改革者自身最后卻車裂而死,不得不承認,這給中國的君主專制起了個影響深遠的“不大好”的頭。
《歷史的拐點》這本書重大的意義在于它對以往改革的描述加深了我們對30年來的改革開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人民在華夏大地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當家作主、民生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這既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的成果,也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進步。作為一名中學生,或者作為一個90后的新一代對此是深有感受的——生活安定、教育條件良好,可謂物質(zhì)、精神生活雙重豐富。改革開放不僅使生產(chǎn)力大大發(fā)展,更讓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從15世紀以來曾有9個大國傲視全球,無不通過變革走向富強。而中國,已經(jīng)選擇了改革開放這條有著無比優(yōu)越性的道路,就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每個國人都要尊重國家的、他人的、甚至自己的權利!這樣,國家才能走上一條長久富強的道路。
歷史總是使人充實、智慧。《歷史的拐點》不僅告訴我們過去,也指引著未來。要遵循怎樣的規(guī)則、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要換來怎樣的成就都是我們國人需要考慮的。曾有人說過,歷史留給每個國家的機遇都是有限的。無論是國家和個人都要把我機遇,發(fā)展自我。“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博古通今的人往往有大成就,同學們,一起奮斗努力吧——讓歷史這雙手為我們展現(xiàn)一個無與倫比的明天!
《歷史的拐點》讀后感篇二:
《歷史的拐點-改變中國歷史的偶然事件》我在三本書里首先選擇這本來看,主要是在翻看后兩本時發(fā)現(xiàn)它們的連續(xù)閱讀性更強,內(nèi)容都涉及軍事,且時間點都比較近現(xiàn)代。看完這本書我就一個感覺“粗制濫造”。本書的書目編排是按照歷史發(fā)展順序,預計寫出的內(nèi)容主要是一些看似中國歷史上的默默無聞的人或不起眼的小事,實則是改寫歷史的一個拐點。但是它實際的內(nèi)容卻并不如此。部分內(nèi)容就是從歷史的小處著眼,將之無限放大,有生搬硬套之嫌。
比如《幾塊石頭-北宋滅亡的直接導火索》。這“幾塊石頭”指的是宋徽宗愛收集奇石,于是各地農(nóng)民全都被強迫去挖掘收集石頭,各地怨聲載道,于是發(fā)動起義,方臘起義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滅亡了。然后就說歷史上北宋滅亡的拐點是這“幾塊石頭”嗎正史是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釋了兵權,然后又解除了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地方行政、財政、軍權分屬不同官員等等,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避免地方權利過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這也造成官僚機構臃腫,官俸、軍費開支達,戰(zhàn)斗力不強。各地農(nóng)民窮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義,于是國內(nèi)起義不斷。即便是后來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無法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國內(nèi)環(huán)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戰(zhàn)爭,造成了北宋的滅亡。“石頭”只是宋徽宗昏庸無能的一個體現(xiàn),是北宋滅亡內(nèi)因中的具體一點,但我個人認為這并不是北宋滅亡的導火索。我認為這根本就不能成為一個主題來寫,看看現(xiàn)在寫出來的內(nèi)容-牽強&不知所云。
文章后篇講了宋金戰(zhàn)爭,本應一筆帶過,卻……先提出實力相對強大的北宋為什么會在和金的戰(zhàn)爭中失敗呢,作者摘錄了一大堆北宋的兵器、密碼使用等古內(nèi)容以顯示北宋的強大,最后說如此這般卻還是輸給了金,關鍵在宋徽宗!……這是一個人能解說的嘛?!說了一堆廢話,完全就是充字數(shù)嘛~~~書中有些內(nèi)容則是從野史或不明作者的歷史記錄中找出,然后放大為一個所謂的“拐點”,這也使得這本書的歷史內(nèi)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婦捉奸-促使明朝滅亡的偶然事件》。這把從野史里面找到的一個故事無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滅亡。
個人因素促使一個朝代滅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隨便一個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個官員因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納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潑辣夫人的責罰,于是就想通過改國家制度來解氣泄憤,國家制度隨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領大明王朝一路走向滅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兒》里面有沒有記錄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閱讀中驗證一下。更有《洪仁輝事件-中國落后挨打的導火索》這樣完全不知所云,不著邊際的文章。最可氣的要算文字的錯誤了。古文中本來就有很多不熟悉或不認識的字,再加上錯別字,完全就可能扭曲歷史了!唉,寫書人的不認真+校對不負責可真是害人啊~~~當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這本書也一樣。雖然在剛剛看了一個章節(jié)后就發(fā)覺了書的晦澀,但還是耐著性子看完了。
這畢竟只是作者從一個側(cè)面評說的歷史,大眾性的非正規(guī)讀物一般也不會讓我們?nèi)ド罹渴裁矗瑢τ谖襾碚f就是看個樂和吧。書只是一個思想的媒介、載體,你可以看到作者寫出來的文字內(nèi)容和他傳達的思想,同時它更可以給你很多線索,引導&啟發(fā)你去思考,想象,這就是書延續(xù)性的作用。本書中有一句話“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diào)節(jié),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歸納原因多可引此作為總結吧,這是從大的方面說。從小的方面說,對于我們個人的啟示我想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吧。究竟這本書怎么樣,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這些純屬個人觀點,不可能代表大家的意見。我可不是做推銷哦,如果想知道書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自己找來看看,呵呵。另外,大家平時要多看書多寫字,否則待你看歷史類讀物的時候就可能會遇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