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谷梁傳》的主要意義
《谷梁傳》與《左氏傳》、《公羊傳》一樣,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的。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秋谷梁傳》的主要意義,歡迎大家閱讀。
《春秋谷梁傳》的主要意義
《春秋谷梁傳》是中國漢代經學派的經典之一。該書是研究戰國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讀《谷梁傳》可以看《十三經注疏》本,漢代何休解詁,唐人徐彥疏的《春秋公羊傳注疏》,晉人范寧集解、唐人楊士勛疏的《谷梁傳注疏》(均為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蚯迦迩f存與、劉逢祿、孔廣森、鐘文烝、侯康等人的相關研究。漢代以后,《公羊》和《谷梁》關注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到了晚清,公羊學有過短暫的復蘇。但在漢代,二傳可都是立為博士官的顯學,尤其是《公羊傳》,可是用來"《春秋》決獄"的利器,能夠流傳兩千年之久,其在思想上、語言上有不可抹煞的價值。尤其是是探討漢代的學術思想史,就更是不能不了解《谷梁傳》。
范寧所做《谷梁傳序》,寫得漂亮,文字也很美。比如講到孔子"因魯史而修《春秋》"時,講到"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說得還是比較夸張的,畢竟春秋三傳彼此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宋襄公的評價,《公羊》和《谷梁》就截然相反。
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與楚師戰于泓,說些什么"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之類的話,最后大敗,受傷而亡身。(《左傳》)
《公羊傳》云:"已陳(列陣),然后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把這個腦袋不甚清楚的宋襄公大大夸獎了一番,甚至還和傳說中的賢君周文王相提并論。
《谷梁傳》二十三年與此不同:"茲父之不葬(意為宋襄公死不書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一句話,根本不配當國君,死了就死了。
范寧在《春秋谷梁傳序》中,還曾把三傳作比較,說出一番很高明的見解:"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說,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容有失。若至言幽絕,擇善靡從,庸得不并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絕于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瑰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說。廢興由于好惡,盛衰繼之辯訥。斯蓋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嘆息也。《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豆攘骸非宥?,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沒身而已矣。"
《谷梁傳》的概要
《谷梁傳》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傳》的簡稱,是為《春秋》作注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谷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由于《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于簡約,給后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后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
只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據后人考證,《谷梁傳》書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話并加以辯駁,因此認為成書要較《公羊傳》為晚。
看了“《春秋谷梁傳》的主要意義”還想看:
1.春秋穀梁傳介紹
2.職高政治論文
3.儒家經典:《谷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