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思想家鮑敬言生平
編者按:鮑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游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欲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于六朝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后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后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
鮑敬言
在晉代,邊疆民族進入中原,經過民族交會,同化于夏族之中,游牧民族帶來的草原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中原漢人南下,促進了南方特別是江南的大發展。晉及南北朝時,族群大遷徙及文化交融造成南北文化分野,黃河流域由原來的中原而淪為北方,和以江南為重心的南方相對而稱。當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因而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鳳。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會,中國文化逐漸形成儒釋道融合,道教及佛教也在該時期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晉朝雖為自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兩晉的社會問題主要圍繞在世族上,世族是構成社會的上流階層,深深影響該時期。當時官學不振,而世家大族學術興盛,尤其在南方,家學成為文化傳承、發展的最重要形式。
兩晉時思想家鮑敬言生平
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生平事跡不詳,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樸子·詰鮑篇》中有零星資料,推知大約生活于葛洪同時或稍前。鮑敬言“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君論。
在門閥勢力大盛,政治黑暗的兩晉之際,鮑敬言對君主政治進行了批判。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后來,人類有了強弱、智愚之分,出現了強智欺凌弱愚的現象,于是“君臣之道起焉”。這既非天意,亦非民愿,儒家所謂“天生民而樹之君”之說是欺人之談。
鮑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游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欲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統治者之間為了一己私利,還不斷挑起紛爭殺伐,“推無仇之民,攻無罪之國”,使天下大亂,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鮑敬言還指出:“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忠良見害于內,黎民暴骨于外”。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雖兇奢,安得施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為他們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古者無君,勝于今世”。
鮑敬言幻想一種沒有君主和政府的社會,在那里人們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這種社會理想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于后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