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的人物生平
王導是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東晉政權奠基人之一,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王導出生魏晉名門瑯琊王氏,書圣王羲之是他的侄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導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王導的人物生平
早而聞名
王導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為西晉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王裁,官至鎮軍司馬。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在見到他后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當宰相的材料。”
王導最初世襲祖父王覽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劉寔任為東閣祭酒。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王導都未到任。其后,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
助建東晉
襄助瑯玡
當時晉元帝司馬睿為瑯玡王,與王導素來友善。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于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愿。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就像好友一樣。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盡快回到藩國。
永興元年(304年),司馬睿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出鎮建業(后改建康)。王導相隨南渡。西晉滅吳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當然不滿意。王導想要在原東吳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干的東晉,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王導就勸說司馬睿道:“顧榮、賀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人。”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后,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相傳司馬睿初到建業時,吳地之人不愿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謁,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讓司馬睿乘輿,安排了威嚴的儀仗。王導和王敦等名士們都騎馬侍從,紀瞻、顧榮等人見了后感到驚異,一個跟著一個地在道路左邊行拜禮。此事載入《晉書·王導傳》,但司馬光在《通鑒考異》中已有懷疑;今人田余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則已通過詳細考訂,認為并非史實)。
穩定政權
司馬睿南渡之后,還喜歡喝酒,王導見到后,經常哭著勸阻。司馬睿答應了他,下令暢飲一番,從此就戒酒了。
永嘉五年(311年),漢國大將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晉懷帝,殺王公以下士民三萬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戰亂中。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難的有十之六七,王導勸司馬睿乘機收攬賢人君子,擴大力量以圖大事。
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司馬??思捍狗秳罹珗D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于是越發受司馬睿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稱王導為“仲父”。司馬睿曾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王導回答說:“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為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群起響應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后將會出現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勛,重新一統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對他們禮敬優待,則天下可安。”司馬睿采納了王導的建議,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名士桓彝在初到江東時,看到司馬睿勢力單薄,很為擔心,對周顗說:“我因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尋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辦才好呢?”當王導和他縱談形勢以后,他的態度有了變化:“我見到了江左‘管仲’,不再憂慮了。”
永嘉(307年—313年)末年,遷任丹陽太守,加拜輔國。王導上奏勸諫司馬睿不要輕易賜予臣下鼓蓋等禮崇之物,讓尊卑雅俗有所區別。司馬睿下令說:“王導德重功高,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禮,但他謙虛謹慎嚴格約束自己,努力王事盡一片忠心,以身作則,因此順從他的良好的愿望,促進他的糾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舉動。”于是拜寧遠,不久又加振威。
建興元年(313年),晉愍帝司馬鄴即位,征王導為吏部郎,但他未接受。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后,任命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不久拜右、揚州刺史、監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王導因為看到王敦統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牽連除去了符節。
司馬睿喜愛瑯玡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征求王導的意見。王導說:“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隨意改變。”司馬睿還是猶豫不決。王導常常勸諫,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確立。
關心教育
當時戰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說:
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道德禮法弘揚通達,倫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恥守規守矩,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長幼之間關系順暢嚴謹,那么君臣之間的大義就穩固了?!兑住分兴?lsquo;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從小培養正德,要接受正統的教育,使優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潤禾苗一樣在心中潛移默化,慢慢養成習慣形成性格,不自覺地納入善行,遠離丑惡,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雖然是王侯之子也應和國人之子一樣,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貴。朝廷任人選士,都要看他們是否有道德學問的根底。古時的《周禮》說,卿大夫獻給國王的賢能之書,國王拜謝而受之,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賢士的事例。人們都知道賢士之高貴是由于他們掌握了道,就會退而修養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鄉里,在鄉中學業已成再進入朝廷。返本復始,每人都從自己做起,純樸敦厚的風氣越來越普遍,浮華虛偽的惡習漸漸消失,這都是教育的結果。人們如果這樣,對上侍君就會竭力忠誠,對下管民就會寬厚仁慈。孟軻說:‘沒有仁者會遺棄自己的親人,義者會不盡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這個道理。[18] 自從我朝綱常失于統理,頌德之專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書上這樣說:‘三年不為禮,禮必然會被破壞,三年不為樂,樂必然會殘缺不齊。’何況今天禮壞樂崩已有這么久了。年長的人已忘掉了揖讓的禮節與氣度,年輕的只聽到過征戰殺伐之聲。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橫舞的戰爭,以禮興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設卻見不到了。先王的大道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浮華虛偽的風氣卻日益盛行。這種局面,可不是人們所說的使國家正本清源的好現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資。偏有多災多難的陽九之運,禮樂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實現中興大業?,F確實應該以古人之法來治理天下,興學校提倡學業,以教導培養后進,讓他們逐步受到禮義的熏陶浸潤,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興,使被人遺忘的俎豆之禮得到恢復和張揚。當今敵虜勢力正強,國家蒙受的恥辱未能洗雪,忠臣義士們因此扼腕撫胸,郁憤難消。若是禮儀制度牢固地確立了,淳樸的風尚漸漸形成,就會使眾人深受禮教的感化、廣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則得以補全,使廢弛的皇朝綱紀得以恢復,讓獸心者洗心革面,讓貪婪兇惡之徒收斂自己的性情。憑揖讓之舉使四夷臣服,以緩帶從容之姿使天下歸心。得到先王之道,這些還有什么難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歸順,魯僖公作泮宮使淮夷賓服。齊桓、晉文的霸業,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F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則崇尚禮義教化之道,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為師,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
義固君臣
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建立東晉。受百官朝賀時,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再三辭讓不敢當,說道:“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么老百姓該到哪里沐浴光輝呢?”司馬睿這才作罷(此為《晉書》記載,此說更早的出處似為何法盛《晉中興書》,但再往前溯,則《世說新語·寵禮》只稱某次“元會”,未言登基之會),任命王導為驃騎大、儀同三司。又因華軼叛亂被平定而受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當時太山太守徐龕反叛,司馬睿訪求可以鎮守安撫黃河以南地區的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衛率羊鑒。不久,羊鑒戰敗受罰。王導上疏說:“徐龕叛逆,長時間沒有受到誅罰,臣主張武力征討,推薦并委派了羊鑒擔此重任。羊鑒膽小懦弱喪師敗績,有司予以應有的處罰,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負重任,總領全局掌握機要,使三軍受挫,這是臣的責任,請求對臣予以貶黜,以嚴肅朝廷之法紀。”司馬睿下詔不許。
大興二年(319年),代賀循為太子太傅。當時中興局面處于草創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政時開始設置,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了。之前孝懷太子司馬詮為劉曜所殺,于是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則認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采納。
提掣三代
王敦之亂
司馬睿登帝位以后,不滿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劉隗、刁協作心腹,并且暗中作軍事布置,釋放揚州地區內淪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們組成軍隊,任命東吳舊族戴淵為征西,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劉隗為鎮北,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各率萬人,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是對付王敦。王導因此被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贊王導善于對待升沉興廢。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戴淵、刁協等,劉隗逃奔石勒,史稱“王敦之亂”。
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時到臺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司馬睿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并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司馬睿赤著腳走下來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托付一國之命與你,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于是下詔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時的符節授予他。”但王導在此役中并未真正假節。
到王敦得勢的時候,任王導為尚書令。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清君側”,但當這些人被殺逐以后,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來維護帝室。當初,長安陷沒、四方勸進的時候,王敦欲專國政,恐怕元帝年長難制,想更議所立,王導不從,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對王導說:“那時不聽我言,幾乎全族被滅。”但王導始終不為所動。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謚號多是依據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謚號。王導上疏說:“武官有爵必定加謚,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謚,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謚制度的本意。”這一建議被采納。自此以后,公卿等文官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謚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永昌二年(323年),司馬睿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解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時陳群輔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篡奪,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后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于是膽氣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時,使王導假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
王敦之亂被討平后,王導被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但王導堅決推辭不接受。
蘇峻之亂
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死,幼主司馬衍(晉成帝)繼位,王導受顧命,與西陽王司馬羕、尚書令卞壸、車騎郗鑒、領軍陸曄、護軍外戚庾亮、丹陽尹溫嶠共同輔政,并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但庾亮很快借帝舅之重及太后之威而獨大。
咸和元年(326年),據稱,石勒軍侵犯阜陵,司馬衍下詔加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鉞,出兵討伐。晉軍停駐江寧,司馬衍親自在郊外為之餞行。不久,后趙軍退走,王導解除大司馬之職。
庾亮準備下詔召歷陽內史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于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王導力爭,卞壸、溫嶠等也紛紛力阻,庾亮一概不聽,仍然請求征蘇峻入朝,引發了“蘇峻之亂”。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軍戰敗后,庾亮攜族人逃離京城,王導與荀崧、陸曄等入宮侍衛司馬衍。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于自己位置之上。蘇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頭城,因王導竭力爭執不起作用。
蘇峻成日在司馬衍面前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素來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開導、誘勸路永等人,謀劃讓成帝潛逃出來投奔陶侃、溫嶠的義軍。由于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著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群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息后,宮殿宗廟都被焚為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三吳之地的豪杰們請求定都于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為好。王導說:“建康,即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游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在應該特別鎮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所有遷都的提議都不能實施。
位極人臣
咸和六年(331年)冬,舉行冬祭,司馬衍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并說“不必下拜。”王導連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司馬衍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著“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后就成了定規。后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司馬衍還親自起來迎接,并以家人禮拜見他的妻子曹淑。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說:“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的重任,受著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圣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您賢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于您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現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您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而承擔起治世經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王導堅決地推讓,朝廷數次下詔懇請,然后才繼續執掌朝政。
王導平素儉樸寡欲,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成帝知道后,送給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成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后用輿車將他接到殿里,成帝就是這樣敬重尊崇他。
咸康元年(335年),歷陽太守袁耽上報,稱石虎的軍隊侵掠歷陽郡,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杖,領中外諸軍事,設置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不久才發現是錯誤情報,于是解除大司馬職。
咸康四年(338年),又轉任中外大都督,進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漢朝制度,罷去司徒之設,以職權歸于丞相。同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贈以金章紫綬。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導因和司馬睿親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樣,不僅僅只是君臣關系,每一次提拔封賞,都到陵前拜祭,不勝悲哀。由此下詔百官拜帝王之陵,這是由王導開始的。
極盡哀榮
咸康五年(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成帝于朝舉哀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儀式贈物的禮儀,比照漢代的霍光及安平獻王司馬孚之例。
下葬時,成帝賜九游辒辌車、黃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自東晉中興以來,沒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成帝又派使持節、謁者仆射任瞻追謚“文獻”,以太牢禮祭祀。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王導爵位始興郡公被降封為始興縣公,食邑一千戶。
王導謝安
王導、謝安與書法都大有淵源,兩人都是東晉的大書法家。王導是王羲之叔父,擅長行草,《書斷》稱他的書法是“風棱載蓄,高 致有余,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意思是說他的草書寫得既飽含棱棱風骨,又高雅而有韻致;既有武士的雄偉,又如戲魚般的靈活嬌曳。王羲之書法得以成名,與王導指點是有關系的。
在東晉書壇上,王導不僅是政治上的領袖,身居丞相職位,而且在書壇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閑下來就喜歡弄弄筆頭,揮毫不止,他學的是鐘繇、衛?筆法,即使在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王 室南渡時刻,王導也沒有忘記把鐘繇的《尚書·宣示帖》藏在衣帶里帶到南方。足見他對鐘繇書法的愛好了。
至于謝安,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 。據《書斷》所述,謝安學寫正、草書體就是就教于王右軍。《述志賦》稱謝安“善草正,方圓自窮”。謝安的草書在東晉是很有名氣的,有副對聯寫道:“謝草鄭蘭燕桂樹,唐詩晉字漢文章” ,其中的“謝草”,看來就是指的謝安草書,又如宋代詞人、書法家姜夔曾說過:《蘭亭記》及右軍諸貼第一,謝安石(即謝安)、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后世之可觀者。”由此可 知謝安書法、尤其行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了。
看了“王導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東晉政權的奠基人王導生平
2.周玘的人物生平
3.趙惠文王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