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的人物生平
庾亮(289年~340年)東晉政治家、文學家。字符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晉明帝妻庾后之兄。永嘉五年(311年)被鎮東司馬睿征召任命為西曹掾,后轉任丞相參軍,封為都亭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庾亮的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庾亮圖片
庾亮的人物生平
風格峻整
庾亮字元規,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長,是庾琛的兒子。庾亮的姿容俊美,善于言談議論,喜好老莊之學,為人嚴肅莊重,一舉一動遵禮而行,即使在閨閣之中,也并不需要嚴教就能自守禮法。時人把他與夏侯玄、陳群相提并論。庾亮十六歲時,東海王司馬越要征辟他為掾屬,但庾亮沒有接受,隨其父住在會稽。他儼然自守,人們都有些顧忌他的方正嚴峻,不敢隨便接近他。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晉元帝司馬睿任鎮東大時,聽聞庾亮的名聲,征辟他為西曹掾。二人相見時,元帝看到庾亮的儀表風姿,大喜過望,非常器重他,還要聘庾亮的妹妹為世子(司馬紹)妃,庾亮反復推辭,元帝不許。后來又轉任丞相參軍,參預討伐華軼有功,受封都亭侯,再轉任參丞相軍事、負責文書抄寫整理的工作。東晉建立之初,庾亮被拜為中書郎,領著作事務,在東宮侍講。他所講授和解釋的內容,大多都被人們稱許。他與溫嶠同為太子司馬紹的布衣之交。當時元帝正以法家思想治理亂世,把《韓非子》賜給司馬紹,庾亮認為申不害韓非子的刑名權術之學,嚴厲苛刻有傷禮義教化,不應該多留心這些東西,司馬紹對此也很贊同。后來又遷任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當時王敦駐地在蕪湖,元帝讓庾亮前去拜訪王敦、商討國事,王敦與庾亮交談,不覺移動座位靠近庾亮,之后感嘆道:"庾元規的賢能,遠遠超過了裴頠呀。"于是上表推薦他為中領軍。
助平王敦
公元323年(太寧元年),晉明帝司馬紹即位,任命庾亮為中書監,庾亮上表堅決推辭,明帝聽從了庾亮所請。當時王敦萌生叛逆之心,心中忌恨庾亮,而表面上卻很敬重他。庾亮感到憂慮,因病而離職。不久又接替王導出任中書監。
公元324年(太寧二年),王敦起兵后,朝廷拜庾亮為左衛,與諸將一起抵抗王敦的部將錢鳳。七月二十七日,沈充敗走吳興郡時,明帝又授任庾亮持節、都督東征諸軍事,命他督察蘇峻等人追擊沈充。王敦之亂平定后,庾亮因功被封為永昌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但他堅決推辭不接受。又轉任護軍。
輔佐成帝
公元325年(太寧三年),明帝病重不想見人,群臣都無法進入殿內。庾亮懷疑是左衛、南頓王司馬宗,右衛虞胤與西陽王司馬羕另有圖謀,于是徑直進入寢宮見到明帝,痛哭流涕不勝悲哀。述說司馬羕和司馬宗等人謀議廢黜大臣,自己請求輔佐朝廷,要求廢黜他們,明帝未采納。幾天后,命庾亮與王導等受遺詔輔佐太子司馬衍,輪番入殿領兵當值宿衛,又加庾亮為給事中,中書令。不久,明帝駕崩,由晉成帝司馬衍繼位。九月,庾太后臨朝攝政,命庾亮與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共同輔佐朝政,但實際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決策定奪。
引峻反叛
之前,王導執政,因寬和而贏得眾心,庾亮執政后嚴厲任法,因而大失人心。再加上明帝遺詔中的輔政大臣,沒有陶侃和祖約,二人懷疑是庾亮刪除了遺詔上的有關部分,就說了一些有怨氣的話。庾亮擔心會引起內亂,于是派溫嶠出鎮江州作為自己的聲援,又修石頭城以作防備。而南頓王司馬宗自認不該丟失官職,心懷怨恨,平素又與蘇峻交好,庾亮想殺他,司馬宗也想廢黜庾亮,自己執政。此時,御史中丞鐘雅彈劾司馬宗謀反,庾亮于是派右衛趙胤拘捕司馬宗。司馬宗領兵抵抗,被趙胤所殺,家族被貶姓為馬氏。又免除西陽王司馬羕的官職,降封為弋陽縣王,虞胤被降職為桂陽太守。司馬宗,是宗室的親屬,司馬羕,是朝廷皇族中的元老,二人又是明帝時期的重臣,天下都認為庾亮是在鏟除宗室。
瑯玡人卞咸,是司馬宗的黨羽,和司馬宗一起被殺。卞咸的兄長卞闡逃奔蘇峻,庾亮以符節令蘇峻交出卞闡,蘇峻卻將卞闡藏匿起來。而蘇峻招納了許多亡命之徒,專門用威刑治眾,庾亮認為蘇峻終將造成禍亂,想下詔征他進京,為此征徇王導的意見。王導說:"蘇峻猜疑陰險,必定不會奉詔前來,不如暫且容忍他。"庾亮又在朝中說明此事,群臣無人敢詰難,只有卞壺爭辯說:"蘇峻實力強大,又靠近京師,行軍用不了一個早上便可到達,一旦發生變亂,容易出差錯,此事應該深思熟慮。"庾亮不聽。溫嶠也多次寫信勸阻庾亮。滿朝大臣都認為此事不可,庾亮全然不聽。蘇峻聽說此事,派司馬何仍見庾亮推辭。庾亮不許,又讓郭默、庾冰統軍防備蘇峻。于是下詔征召蘇峻為大司農,讓蘇峻的弟弟蘇逸代領部曲。蘇峻再次上表推辭,又不獲準。他整裝準備赴召,但又猶豫不決。此時,他的參軍任讓與阜陵縣令匡術都勸蘇峻反叛,蘇峻于是同祖約一起舉兵。溫嶠聽說蘇峻不接受朝廷詔命,便要領兵東下守衛京師,三吳之地也要起義兵來護衛,庾亮都不同意,寫信對溫嶠說:"我擔憂西邊(陶侃)甚于擔憂歷陽(蘇峻),請足下千萬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十一月,孔坦、陶回向王導進言,請求"乘蘇峻未到之時,急速截斷阜陵的通路,把守長江以西當利等路口,敵寡我眾,一戰即可決勝。如果蘇峻還未到,可以進軍威逼其城。如果現在不先行前往,蘇峻必會先行到達,蘇峻一旦到達,那么人心危懼驚駭,就難以與他交戰了。這種時機不能失去。"王導認為很對,庾亮卻不聽從。十二月初一,蘇峻派部將韓晃、張健等人攻陷姑孰,奪取了食鹽糧米,庾亮這才后悔。
逃奔尋陽
既而韓晃進犯宣城,庾亮派軍抵抗,不能取勝,蘇峻乘勝兵臨京師,到達蔣陵的覆丹山。陶回對庾亮說:"蘇峻知道石頭有重兵戍守,不敢直接前來,必定從小丹楊南道徒步前來,應當埋伏兵眾截擊,可以一戰擒獲。"庾亮不聽。蘇峻果然從小丹楊前來,因為迷路,夜間趕行,各部混亂,庾亮聽說后才感后悔。朝廷下詔,假庾亮符節、都督征討諸軍事,與蘇峻戰于宣陽門外。軍隊還未排成隊列,士兵都棄甲而逃。庾亮和庾懌、庾條、庾翼等人逃奔尋陽。臨走時對侍中鐘雅說:"以后的事情深深拜托給您了。"鐘雅說:"戶梁折斷,屋椽崩毀,這是誰的過失呢?"庾亮說:"今天的事情,來不及說了。"庾亮乘坐小船逃走,亂兵競相掠奪搶劫,庾亮的左右侍從用箭射敵,結果誤中船上舵手,應聲倒仆。眾人大驚失色,準備逃散。只有庾亮安坐不動,緩緩地說:"這種手法怎么能讓他射中寇賊呢!"大家這才安定下來。
庾亮向南去投奔溫嶠,溫嶠素來敬重庾亮,雖然他是敗退而來,但溫嶠還是準備推舉他為都統。庾亮推辭,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陶侃來到尋陽,仍因遺詔之事不滿庾亮,時人議論陶侃會殺執政大臣以謝天下。庾亮非常害怕,等見到陶侃時,引咎自責,風神度量令人佩服。陶侃也就釋然了,對庾亮說:"君侯您修石頭城來防備老夫,怎么今天反過來又求我呀!"二人在一起宴飲閑談了一整天。庾亮知道陶侃素來節儉,于是在吃薤菜時,特地留下薤白,陶侃問:"為什么要這樣?"庾亮說:"因為薤白可以再種。"陶侃于是贊嘆說:"庾元規不僅風流倜儻,也有為政的實際才能啊。"
堅守白石
陶侃于是與庾亮、溫嶠一同趕赴建康。到達石頭城后,庾亮派遣督護王彰討伐蘇峻的黨羽張曜,反被張曜打敗。庾亮將符節送到陶侃那里謝罪,陶侃回答說:"古人曾有三敗,君侯您才敗兩次。現在是緊急關頭,不該計較這些。"又說:"朝廷政出多門,才產生國家的災禍。自從王室喪亂以來,難道只是蘇峻一人為患。"庾亮率二千人堅守白石壘,蘇峻的步兵萬余人,從四面圍攻,士兵都感到恐懼。庾亮激勵全軍將士,拼死奮戰,蘇峻只好退兵,庾亮隨后追擊斬殺敵人數百。
出鎮蕪湖
公元329年(咸和四年)二月,蘇峻之亂平息后,成帝來到溫嶠的船上,庾亮得以進見成帝,哽咽悲泣,成帝下詔群臣與庾亮一起登上御座。第二天,庾亮又來跪拜謝罪,請求將自己免職,準備帶全家遠投山林。成帝派尚書、侍中拿著成帝親手寫的詔令來安慰他說:"這是國家社稷的災難,不是舅舅的責任。"庾亮上疏說:"祖約、蘇峻肆行兇逆之事,罪過由臣引發,即便寸寸斬割屠戮,也不足以向七廟的神靈謝罪,不足以平息天下人的責難。朝廷又有什么道理再將臣與他人相提并論,臣又有什么臉面躋身于人倫呢!希望陛下即便是賜降寬宥,保全臣的頭顱也就行了,對臣還是應當拋棄不顧,讓臣自生自滅,那么天下人便能粗知勸善罰惡的綱要了。"成帝又下詔安慰,庾亮沒有聽從。還想遁逃于山水之間,自暨陽向東走。成帝下詔讓有關部門擋住舟船。庾亮請求在外鎮效命,于是出任為持節、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平西、假節、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庾亮接受任命,出鎮蕪湖。
同年十二月,后郭默殺害江州刺史劉胤,占據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請求親自征討,朝廷于是命庾亮以本職再加任征討都督,率路永、毛寶、趙胤、匡術、劉仕等步騎二萬人,與太尉陶侃會合。咸和五年(330年)三月,庾亮到達湓口,與陶侃包圍郭默。五月十九日,郭默的部將宋侯捆綁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將其處決,首級傳至建康。庾亮于是返回蕪湖,拒絕朝廷的封賞。陶侃寫信給他說:"賞罰升降,是國家的信義,很奇怪您這樣矯情要獨為君子嗎?"庾亮回答說:"元帥指揮,武將們效命,我有什么功勞呢?"堅決推辭不接受賞賜。朝廷進庾亮為鎮西,他又推辭。當初,因為討伐王敦的功勞,封庾亮為永昌縣公。庾亮一次次的辭讓,數十次上疏,最后朝廷才允許。
上疏北伐
公元334年(咸和九年)六月,陶侃逝世。朝廷任庾亮為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征西、開府儀同三司、假節。庾亮推辭開府之職,移鎮武昌。
當時王導輔政,成帝年幼,局勢艱難,只維持著大體的局面,顧不上細節,王導所委派的趙胤、賈寧等諸將,都不守法,眾人為此感覺擔憂不滿。陶侃曾打算起兵廢除王導,但郗鑒不同意,這才作罷。到后來,庾亮又想廢黜王導,于是寫信給郗鑒,陳述王導的過錯,并征求郗鑒的意見,郗鑒仍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罷。
公元339年(咸康五年),當時石勒剛死,庾亮有收復中原故土的想法,于是將豫州刺史之職授予輔國毛寶,讓他與西陽太守樊峻領一萬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稱為南中郎將、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進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陳囂為輔國、梁州刺史,進入子午道。又派偏師伐蜀,進入江陽,擒獲成漢的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將他們押送京師。庾亮則率十萬大軍,據石城,為諸路大軍的后援,于是向朝廷上疏請求北伐,成帝讓群臣商議此事。當時王導和庾亮的想法相同,而郗鑒認為物質準備不充分,不可貿然行事,太常蔡謨也認為石虎不是庾亮能夠對付的,此事便作罷。正值后趙大軍進犯邾城,毛寶向庾亮求援,庾亮認為邾城城池堅固,沒有及時派兵。同年九月,邾城失陷,毛寶、樊峻投水而死。當時庾亮還在上疏想移鎮石城,聽說邾城失陷,這才作罷。庾亮向成帝謝罪,請求自貶三級,降為安西。朝廷下詔讓他恢復原職。不久,又拜他為司空,其余官職依舊,庾亮推辭不受。
憂慨而卒
庾亮自從邾城失陷后,憂悶成疾。當時王導、郗鑒相繼去世,朝廷于是征召庾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他又推辭,成帝準許。
公元340年(咸康六年)正月初一(2月18日),庾亮去世,享年五十二歲。朝廷追贈太尉,謚號文康。吊喪時,成帝親臨。等到下葬時,又追贈永昌公的印綬。庾冰力表庾亮先志而推辭,成帝準許。
庾亮的歷史評價
王敦:"庾元規賢于裴頠遠矣!"
庾闡:"挺義之標,庾作民之俊。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潤。"
陶侃:"平西亮雅量詳明,器用周時,即陛下之周召也。"
孫綽:"金德時昏,乾綱絕紀。素靈南映,中宗蔚起。誰其贊之?數鐘伊公。達人忘懷,形隨運通。再潛再躍,婉若游龍。"
房玄齡等《晉書》:"①搢昵元規,參聞顧命。然其筆敷華藻,吻縱濤波,方駕搢紳,足為翹楚。而智小謀大,昧經邦之遠圖;才高識寡,闕安國之長算。璇萼見誅,物議稱其拔本;牙尺垂訓,帝念深于負芒。是使蘇祖尋戈,宗祧殆覆。已而猜嫌上宰,謀黜負圖。向使郗鑒協從,必且戎車犯順,則與夫臺、產、安、桀,亦何以異哉!幸漏吞舟,免淪昭憲,是庾宗之大福,非晉政之不綱明矣。""②元規矯跡,寵階椒掖。識暗厘道,亂由乘隙。下拜長沙,有慚忠益。"
貫休:"庾亮風流澹,劉寬政事超。"
司馬光《資治通鑒》:"庾亮以外戚輔政,首發禍機,國破君危,竄身茍免;卞敦位列方鎮,兵糧俱足,朝廷顛覆,坐觀勝負;人臣之罪,孰大于此!"
徐鈞:"戒君刻薄議申韓,老子申韓豈二端。橫勢始辭終復擅,異端每向遁辭看。"
蔡東藩《兩晉演義》:"①洶洶亂黨入宮城,母后遭兇飽受驚。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應自怨親兄。""②王敦甫平,蘇峻又亂。敦見忌于元帝,遂蓄異圖,峻見忌于庾亮,乃生變志。推原禍始,皆由朝廷馭將無方,釀成巨釁。然庾亮之失,較元帝為尤甚。峻雖有不臣之心,但觀其聞召之始,遣使白亮,自愿外遷,乃征命已下,又復乞補荒郡,倘亮許為通融,尚未敢稱兵犯闕,大禍潛消,未可知也。乃一再不許,激之為亂,溫嶠郗鑒,求入衛而俱卻之,孔坦陶回,謀截擊而復不從,事前無弭變之方,臨事無御賊之策,卒至忠臣戰死,亂黨入都,憑陵宮闕,劫掠府庫,辱官吏,污士女,而亮反駕舟遠逸,竄匿尋陽,謀人家國者,果可若是之躁妄粗疏、輕狂狡猾耶?故吾謂蘇峻之亂,亮實首禍,而峻猶其次焉者也。""③庾亮身為元舅,敗不能死,徒自引咎,以塞眾謗。卞敦觀望不前,仍不加罪,晉政不綱,亦可知矣。""④為典午復仇計,原宜北伐,為河朔救民計,亦宜北伐,庾亮之奏請伐趙,似也。所惜者,亮有其志而無其才耳。蔡謨之駁議,非謂趙不可伐,正以亮之不能伐趙,不得不為此激切之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