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的瓷器
兩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期間又夾著一段五胡十六國,致使戰亂頻頻。總體上來說,此時的瓷業發展處于一個相對停頓的狀態,卻是我國瓷器成熟后的第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兩晉時期的瓷器,希望對你有用!
兩晉時期的瓷器圖片
兩晉歷史簡介
晉朝(265年-420年),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兩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其中東晉屬于六朝之一。
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后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滅亡,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兩晉的瓷器發展
中國三國至南北朝時代(3世紀初~6世紀末)燒制的瓷器。當時瓷器生產曾擴大到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河北、山東、河南等廣大地區。現已發現了多處窯址,如浙江杭嘉平原的德清窯,戴家山、陳山、丁山和焦山的晉窯,江蘇宜興縣鼎蜀鎮均山和南山一帶的均山窯,以及晉代龍丫窯、六十頭窯、馬臀窯、碗窯、墩窯和大松園一號、二號窯。福建閩侯的洪塘懷安村也發現了南朝窯址。當時青瓷生產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瓷窯體系,以浙江、江蘇生產的青瓷數量為最多,工藝水平也最高。同時,各地瓷業不僅發展快,而且流通也相當廣泛,如南京趙士崗吳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上刻“赤烏十四年上虞師袁宜作”銘款。金壇縣1970年出土的一件青瓷扁壺,一面刻:“紫(此)魚浦七也”,另一面刻:“紫(此)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押者也”。說明三國時期浙江上虞已經有燒青瓷的專業工匠隊伍,產品從浙江上虞已銷售到江蘇的南京、鎮江等地。
在當時的成型工藝上,如碗、盤、盞、缽、壺、罐等均用陶車拉坯成型。由于陶車上配置了堅硬光滑的軸頂碗,軸承上的輪盤轉速快,成型效率提高,造型規整,胎壁厚薄均勻一致。扁壺、方壺、雞頭壺、羊頭壺、虎頭壺、槅、俑等器物是將胎泥拍打成片后或用模制,或拼對粘貼,或輪制主體。各類獸頭、鋪首和柄等零件是用模制、捏塑成型之后粘接成型的。獅形蠟臺或辟邪水注一類作品則是模壓成左右兩半,然后粘合成器。三國、西晉流行的谷倉罐結構復雜,口部和腹部系分段拉坯,然后粘接而成。底和屋檐則用拍片、捏塑拼對,各式人物、禽獸和細部用模印、捏塑、刻劃和鏤雕等方法制作。瓷釉都是石灰釉,系用石灰石和瓷土配制而成。以浙江越州地區為例,瓷釉 CaO 的含量在 16.09~19.69%左右,金華地區青瓷釉 CaO 為18.14%,宜興均山為 17.92%。這種石灰釉光澤好,透明度高。胎色對釉色影響很大,如果氧化鈣含量過大,則會失透而缺乏光澤。施釉方法一般為浸釉法,釉層厚而均勻。胎釉配制注意了膨脹系數的一致,燒成溫度控制恰當,很少有剝釉現象。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都用本地瓷土,這些瓷土含鋁量較高,含鐵量較低,胎體要求溫度較高,而釉料則相反,要求燒成的溫度較低,所以一些作品釉已成熟,而胎并未燒結,形成釉的玻璃質很強,光澤很亮,但胎釉結合不好,出現龜裂或剝釉現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南方以龍窯燒瓷,其結構比漢代龍窯合理、完善。長度約為 13.32 米左右,寬2.1~2.4 米左右。它把東漢龍窯前段斜度大、后段平緩、窯室中間有橫向凸起棱脊的結構加以改進,作出獨自的燃燒室、窯床和煙道3個有機組成部分。火膛為半圓形,比窯床低,火膛與窯床之間有垂直的粘土墻。窯床似斜長的甬道,前段略寬,后段逐漸變窄,斜度為 13~23 度。這些設計加大了抽力,有利于火焰的流通和增溫,使瓷器燒結良好。
常見的器形有碗、盤、缽、盆、耳杯、盤口壺、雞頭壺、羊頭壺、獅頭頭壺、虎頭壺、扁壺、方壺、槅、辟邪水注、蛙形水盂、硯臺、香薰、谷倉罐、虎子等。造型設計考慮到實用,如盤口壺,三國時期的盤口和底都很小,上腹特別鼓出,重心在上,不平穩,傾倒食物也不方便。西晉以后則頸部加長,上腹鼓出比較緩慢,下腹適當加長,平底也比較寬,重心向下,使用省力。唾盂和罐類也均有這個趨勢。碗類凡三國西晉時的多寬腹平底,腹體很淺,東晉南朝的則腹體加高,弧度變緩,底安圓餅狀足。槅,三國西晉多作方形方格,東晉南朝的變成圓形。蛙形水盂,東晉以后減少以至消失。雞頭壺由缽形變成加曲柄而瘦長的盤口壺形。谷倉罐,西晉以后中罐作成大口,四小罐被樓臺、亭闕和各種堆塑形象所掩沒,只占很次要的地位。蓋和罐體結合塑出層層樓臺亭闕、守衛、佛像、樂隊、雜耍人物、飛禽走獸、水生動物,象征豪強地主的權勢和財富。
北方燒瓷較晚,已發現的窯址都是北朝時期的,如山東淄博、棗莊,河北臨城和內丘均有窯址發現。以青瓷為主,黑瓷次之,并發明了白瓷。主要器形有碗、盤、杯、罐、壺、瓶、盒、蓮花尊等,多為生活用具,供器很少。北朝瓷器胎體厚重堅硬,釉層凝厚。在裝飾和造型上反映佛教思想的內容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