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北伐的簡介內容
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擊敗篡晉稱帝的桓玄。次年,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東晉朝政。劉裕決定興師北上。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遂欲掛帥北伐。兩次北伐,前后滅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后關中雖得而復失,但黃河以南盡入南朝版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劉裕北伐的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劉裕北伐的簡介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后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宋朝的強大,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擄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余家。劉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統領晉軍向北挺進。東晉
南燕大將公孫五樓見晉師威猛,向慕容超建議扼據大峴(今山東沂縣),堅壁清野,但被拒絕。劉裕看準時機,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著,晉軍將士在劉裕的親自鼓動下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晉軍一方面高壘重塹,將廣固團團圍住,以燕人之糧充實軍用;一方面招降納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繼歸附,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后,盡殺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憤。
齊境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送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后秦的良機。時劉裕圖以晉室名聲安撫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馬德文之名北伐,司馬德文因而上書出兵,以修謁晉室山陵,最終劉裕就與司馬德文一同率兵出發。[1]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仆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扺達彭城。龍驤王鎮惡、冠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后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占領洛陽。
次年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并以游騎騷擾晉軍。劉裕在行軍中,雖常設奇陣或用大弩強槊擊敗魏軍,但進軍速度緩慢。王鎮惡軍由洛陽進抵潼關后,為秦主力守險以阻,檀道濟軍的糧道也為秦將姚紹截斷。晉軍一時處于危境。王、檀向劉裕求援,而劉裕卻為北魏軍牽制,自顧不暇。幸得當地百姓的幫助,潼關晉軍才轉危為安。七月,劉裕擺脫魏軍,進至陜城;前鋒沈田子攻入武關,進屯青泥(今陜西藍田)。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
秦主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御劉裕,于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余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劉裕北伐的經過
滅南燕
前因
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擊敗篡晉稱帝的桓玄。次年,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東晉朝政。南燕主慕容超見東晉內亂,從義熙二年(406)起,多次派兵襲擾東晉邊境,南下攻掠淮北。五胡十六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以南晉民,紛紛筑堡自衛,抗擊南燕軍。時南燕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加劇,慕容超信用奸佞,誅戮賢良,賦役苛重,激起民眾強烈反抗。
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遂欲掛帥北伐。時朝臣多勸阻,劉裕不從。五年四月,自建康(今南京)出發,率舟師溯淮水入泗水。
經過
晉義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東晉中軍劉裕率軍攻克燕都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滅亡南燕的著名戰爭。
義熙五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嫌宮廷樂師不夠,欲對東晉用兵掠取。二月,慕容超輕啟邊釁,進擊東晉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掠走百姓2500人。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于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師溯淮水入泅水。
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瑯邪(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兵斷其后,所過皆筑城壘,留兵防守。南燕鮮卑人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慕容超沒有采納征虜公孫五樓“憑據大峴山(今山東沂山)之險,使晉軍不能深入”或“堅壁清野”、“斷晉糧道”之良策。劉裕
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越大峴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段暉等,率步、騎兵5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4萬繼后。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4000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后,向前推進。晉軍進抵臨朐南,慕容超派精騎前后夾擊。兩軍力戰,勝負未決,劉裕采納參軍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諮議參軍檀韶、建威向彌率軍繞至燕軍之后,乘虛攻克臨朐。慕容超單騎逃往城南左段暉營中。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段暉等十余將被斬。慕容超逃還廣固。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筑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
心,并就地取糧養戰。慕容超被困于廣固內城,先后遣尚書郎張鋼、尚書令韓范,馳往后秦求援。七月,后秦主姚興派衛姚強率步、騎兵l萬,與洛陽(河南洛陽東北)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并遣使向劉裕宣稱,后秦以10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夏主劉勃勃擊敗于貳城(今陜西黃陵西北),遂令姚強撤周長安(今西安西北)。慕容超久困于廣固,不見后秦援兵,欲割大峴山以南與東晉為條件,稱藩于東晉,劉裕不允。南燕大臣張華、封愷、封融及尚書張俊相繼降晉。
九月,劉裕截獲為借兵去后秦的韓范,使其繞城而行,以示后秦救兵無望,城內南燕守軍驚恐。十月,燕臣張綱被俘,晉軍制成飛樓、沖車等各種攻城器具,加強攻防能力。
六年二月,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悅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南燕亡。
滅后秦
誘因
后秦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首次擊降西秦之后,又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擊滅了后涼,勢力大增,成為當時中國西北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義熙五年,后秦弘始十一年、夏龍升三年(公元409年),秦、夏兩國連續發生了征戰。當年四月,夏主率騎兵2萬攻秦,掠奪平涼的雜胡7000多戶,進兵屯于依力川(今甘肅平涼附近)。后秦九月,秦主姚興率軍回擊夏軍,秦軍大敗,秦將姚榆生為夏軍生擒,左姚文崇等拼死力戰,夏軍才退走,姚興也返還長安。接著夏軍又攻占后秦的敕奇堡、黃石固、我羅城等地。義熙六年、后秦弘始十二年、夏龍升四年(公元410年),夏主又派左赫連羅提攻占后秦之定陽城(今陜西富縣境),坑殺秦軍4000人。接著,夏軍又進擊隴右地區,攻占白崖堡,兵逼清水(今甘肅清水)。義熙七年、夏龍升五年、后秦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正月,秦姚詳屯守杏城(今陜西黃陵西南),被夏軍逼迫棄城南逃。夏軍追及將姚詳殺死,俘其全軍。夏主赫連勃勃再南攻安定(今甘肅鎮原南),于青石北原擊敗后秦尚書相佛嵩,俘其吏民4.5萬人。義熙十二年、夏鳳翔四年(公元416年)六月,夏軍攻占了上邦,殺秦州刺史姚軍都及將士5000多,毀上邦城,接著進攻陰密(今甘肅靈臺西50里),又殺秦將姚良子以下1萬多人。秦征北姚恢棄安定(今甘肅涇川北,奔回長安。安定人胡儼等率5萬戶舉城降于大夏。后秦與大夏之間的連年征伐,進一步消耗和削弱了秦軍的實力,為東晉滅亡后秦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東晉在擊滅南燕后,劉裕原想乘勝向后秦進攻,但因盧循、徐道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逼近建康(今江蘇南京),朝廷急調劉裕回歸,以鎮壓農民起義軍。因而,東晉只得順延了擊滅后秦的時間表。至晉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劉裕相繼鎮壓了盧循、徐道覆起義軍,剪除了荊州刺史劉毅、兗州刺史劉藩及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等,平定了益州,打擊了晉宗室司馬休之等勢力,政局穩定,經濟和軍事實力逐步增強。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初,后秦主姚興病亡前后,姚弼、姚情、姚宣、姚耕兒等明爭暗斗,爭奪帝位,人心浮動,叛離者日增;連年與大夏、南涼、西秦等征戰,國力受到嚴重削弱,喪失了強國地位。加之北魏勢力下降,無力他顧。這些,都為東晉擊滅后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劉裕遂據此定下了出兵滅秦的戰略決策。
發動
東晉義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劉裕率軍自建康出發,各路大軍也相繼按預定策劃出動。
晉軍攻取洛陽
九月,劉裕率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前鋒王鎮惡、檀道濟軍也進展順利,自進入秦境以來所向皆捷。秦將王茍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于王鎮惡軍;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今河南沈丘)降于檀道濟軍;后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堅守城邑不降,檀道濟攻克該城,將董遵斬殺,旋即攻克了重鎮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俘獲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與此同時,建武沈林子軍,自汴水進入黃河,襄邑(今河南睢縣)董神虎率領1000多人響應晉軍。沈林子隨即與他共攻倉垣(今河南開封北),攻克了該城,后秦兗州刺史韋華降服。十月,晉軍進占了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王鎮惡、檀道濟兩軍旋即會師于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后秦鎮守于洛陽的征南姚洸,見晉軍逼近,派人至長安求救。后秦主姚泓命越騎校尉閻生率騎兵3000、武衛姚益南率步兵1萬增援洛陽,并令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屯陜津(今山西平陸東南,即古茅津渡),以為聲援。此時,寧朔趙玄向姚洸建議說:“今晉寇益深,人情駭動;眾寡不敵,若出戰不捷,則大事去矣。宜攝諸戍之兵,固守金墉不下,晉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戰而坐收其利也。”姚洸的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皆妒恨趙玄,便暗中與檀道濟相通,極力反對趙玄的建議,并慫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姚洸中計,派趙玄分兵1000前往防守柏谷塢(今河南偃師東南),以廣武石無諱東至鞏城(今河南鞏縣西南)防守。繼之,成皋、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皆降于晉軍,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等軍由成皋順利西進。石無諱進至石關(今河南偃師西),得悉晉軍已至,便退兵洛陽;趙玄與晉軍戰于柏谷塢,兵敗戰死。十月二十日,檀道濟軍逼近洛陽,二十二日姚洸出城降晉。檀道濟俘秦軍4000多人。此時后秦越騎校尉閻生和武衛姚益南正率部趕赴洛陽途中,得知洛陽失守,不敢再向前進。
晉軍奪取潼關
劉裕原先命令前鋒軍攻取洛陽,且待后續主力到達之后再繼續西進。但王鎮惡等見后秦內亂紛起,潼關守軍薄弱,便當機立斷,不待劉裕大軍到達,分兵兩路西進。一路王鎮惡軍至澠池(今河南洛寧西),派部將毛德祖進攻秦弘農太守尹雅,于蠡吾城(今河南洛寧西),生擒尹雅,王鎮惡軍迅速進抵潼關(今陜西潼關北)城下。另一路檀道濟、沈林子部,自陜(今河南陜縣)北渡黃河,向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攻。后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東,檀道濟等軍進攻蒲阪,被守將后秦并州刺史尹昭擊退,檀命別將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將輔國姚城都擊敗。此時,后秦以東平公姚紹為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事,改封魯公,率武衛姚鸞等步騎兵5萬防守潼關,又命姚驢率部增援蒲阪。沈林子認為,蒲阪城池十分堅固,兵力眾多,難以很快攻取;王鎮惡孤軍于潼關,不如南下與王鎮惡合軍攻打潼關,潼關既破,尹昭不攻自潰。檀道濟同意沈林子的意見,遂引軍自蒲阪南下。三月檀道濟、沈林子軍到達潼關。姚紹率兵出戰,檀道濟、沈林子將秦軍擊敗,斬俘秦軍1000多人。姚紹退兵定城(陜西潼關西30里),憑險據守,告訴眾將說:“檀道濟等兵少勢弱,孤軍深入。敵只能堅守城池,以待后援。我分兵斷其糧道,當可將敵坐擒。”于是,便派姚鸞截斷大路,以阻止晉軍的糧運。潼關
姚鸞先派尹雅與晉軍戰于潼關之南,被晉軍戰敗生擒。三月初四日,沈林子乘夜率勇銳士卒偷襲姚鸞軍營,殺姚鸞及秦軍數千人。姚紹又派姚贊屯兵于河上,欲斷晉軍水運。沈林子再率軍進擊,姚贊兵敗,逃回定城。此時,秦將薛帛舉河曲降晉,不久,晉軍給養不繼,軍心浮動,全軍頓兵堅城,不得前進,軍中紛紛提議撤軍東歸。此時,沈林子按劍怒斥說:“今許、洛已定,關右將平,事之成敗,系于前鋒。且大軍尚在遠方,敵軍兵眾氣盛,想要撤軍,也難以安全退走。我決心單獨率部繼續完成受領的使命。”王鎮惡等人遂鎮定下來,派出使者馳告劉裕,請求速派援軍,運送軍糧。使者晉見劉裕,劉裕以魏緊跟于黃河北岸并進,威脅重大,而拒絕派兵增援。王鎮惡等于是親至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動員民眾,捐獻軍糧,才解了缺糧之危,軍心趨于安定。四月,姚紹再次命長史姚治、寧朔安鸞、護軍姚墨蠡、河東太守唐小方率2000人屯守河北的九原,企圖再斷晉軍糧道,又被沈林子擊敗。姚治、姚墨蠡、唐小方均被斬首,其全軍幾乎喪盡。姚紹聽說姚治等人兵敗身亡,悲憤已極,發病嘔血,將兵權交予東平公姚贊之后死去。旋即,姚贊率兵偷襲沈林子軍,又被沈林子擊敗,雙方形成相持局面。
借道北魏
劉裕親率大軍于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離開彭城(今江蘇徐州),自淮水、泗水進入清河。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向彌率部分兵力屯于黃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為防止晉軍于黃河北岸上陸向魏進擊,也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人員,均被魏 軍擒殺。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剛一登岸, 魏軍便逃離岸邊。為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丁旿和寧朔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而進。魏軍立即前來進攻,魏將長孫嵩率騎兵3萬四面圍攻晉軍。晉軍拼力死戰,魏軍被利箭射殺者甚眾,死尸堆積遍地,魏將阿薄干被斬,魏兵敗退走。朱超石率寧朔胡藩、寧遠劉榮祖追殺,又斬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后方的防衛。七月,劉裕進至陜地(今河南三門峽),沈田子、傅弘之進入武關(今陜西商縣南),后秦守將逃走。沈田子等軍進占青泥,后秦命給事黃門侍郎姚和都屯兵于峣柳(今陜西商縣西北),阻擊沈田子軍。
峣關激戰和攻克長安
八月,劉裕大軍進至閿鄉(今陜西潼關東)。劉裕顧慮沈田子等軍力薄弱,為使其更好地牽制和吸引秦軍兵力,便派沈林子率軍前往支援。此時,沈田子等正準備攻擊峣柳。后秦主姚泓本欲率軍迎擊劉裕軍于潼關定城,但顧慮沈田子等軍突襲其側背,于是決定先率軍消滅沈田子軍,然后再傾全國之軍迎擊劉裕的主力大軍。八月,姚泓所率數萬騎兵,突然進至青泥(在峣柳附近)。沈田子得知姚泓率大軍而來,欲乘秦軍剛剛到達,向其攻擊。傅弘之認為敵眾我寡,不應出擊。沈田子說:“兵貴用奇,不必在眾。且今眾寡相懸,勢不兩立,若彼結圍既固,則我無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營陳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于是,決定先率自己本部兵馬向敵攻擊,傅弘之跟隨于后。沈田子軍被秦軍重重包圍,沈田子激勵士卒奮力拼殺,大敗秦軍,斬秦軍1萬多人。姚泓率敗軍退返長安。當沈林子軍到達峣柳時,姚泓軍即已退走,于是,沈田子與沈林子合軍共追秦軍。關中許多郡縣見姚泓兵敗,暗中紛紛降于晉軍。
八月初二,劉裕到達潼關,即以朱超石為河東太守,命其與振武徐猗之于河北會合薛帛,共攻重要戰略渡口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后秦平原公姚璞與姚和都擊敗晉軍,斬了徐猗之,朱超石逃回潼關。此時,王鎮惡請求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劉裕采納了他的建議。王鎮惡軍出發后,正值后秦恢武姚難由香城(今陜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衛涇上(今陜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毛德祖率部攻擊,將秦軍擊敗。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贊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陜西華縣)。劉裕大軍隨之逼近。后秦主姚泓見長安危急,自己尚有數萬軍隊,可以抗擊晉軍。遂令姚丕軍防守渭橋(長安城北),胡翼度軍防守石積(長安城東北),姚贊軍防守霸東(霸水東岸),姚泓自己率軍守衛逍遙園(長安城西)。八月二十三日,王鎮惡乘蒙沖小艦進至渭橋,棄船登岸。當時,由于渭水湍急,大部艦船皆被沖走。王鎮惡乘勢激勵部眾說:“吾屬并家在江南,此為長安北門,去家萬里,舟楫、衣糧皆已隨流。今進戰而勝,則功名俱顯;不勝,則骸骨不返,無他歧矣,卿等勉之!”于是,身先士卒,率軍進擊姚丕軍。姚丕戰敗,姚泓率兵來救,與姚丕敗兵互相踐踏,也不戰而潰。姚諶等皆戰死,姚泓單騎逃回宮內。王鎮惡軍由平朔門(長安北門)攻入長安城,姚泓與姚裕率數百騎逃奔石橋。東平公姚贊得知姚泓兵敗,率眾往救,士眾皆潰逃。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鎮惡軍營投降,至此,后秦便宣告滅亡。
回建康
篡位說
崔浩,蘇轍等人認為:是他留在朝中的盟友劉穆之去世了。而劉穆之去世的原因,正是由于劉裕的急于稱帝。當晉軍攻下洛陽的時候,劉裕覺得自己居功至偉,有了更多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就派人回到建康向皇帝索要九錫。劉穆之沒有想到劉裕這么明目張膽地藐視朝廷,羞憤之下竟然病發去世了。這一下劉裕覺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頓時擔心起自己的地位來。他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做安西,讓他鎮守長安,自己連忙趕回建康。當他離開的時候,滿懷希望的長安百姓都無比痛心失望,紛紛來到劉裕門前請愿。但在劉裕看來,這些當然遠沒有他當皇帝重要,他不顧百姓們的挽留,終于還是離開了。后來夏國王赫連勃勃進攻關中,劉義真撤回江南,本來很有希望的北伐事業就這樣功虧一簣了。然劉裕回建康是過了兩年之后才稱帝。
攘外先安內說
呂思勉卻認為劉裕急急篡位的說法只是史家附會王買德的話 說:“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 邑之績,豈慮無成?茍其急于圖,篡平司馬休之后,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武帝之于異己,雖云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劉穆之死,后路無所付托,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為私計心也。義真雖云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將,不為不多。王鎮惡之死,在正月十四日(應為十五),而勃勃之圖長安,仍歷三時而后克,可見兵力實非不足。長安之陷,其關鍵,全在王修之死。義真之信讒,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茍責者也。
今人看法
后來的齊梁陳三代開國之君,他們都沒北伐,為什么他們當住了皇帝,后來的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在沒當皇帝之前建立過很大的功業嗎?他們照樣篡位。劉裕要是想當皇帝,需要通過北伐嗎?他北伐之前,平定孫恩起義,平定桓玄之亂,在北伐后秦之前劉裕不光把南燕給滅了,還把西蜀,盧循,劉毅等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掃平。這個功勞已經夠大的了,劉裕之前東晉時期哪個有過這么大的功業。當個皇帝易如反掌,難道他還需要再滅一個后秦再來當皇帝嗎? 所以并非是為了篡位。
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 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
劉裕北伐的總結
總的來看,劉裕兩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方的侵擾,又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證了江南經濟開發不被破壞。
同時北伐又擴大了南朝的領土,劉宋也成為南朝中領土最大的政權,北伐也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這些又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條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統一條件成熟后,南北才又歸于統一。
劉裕北伐建立的功勛也受到了后來史家的贊揚。王夫之說:“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王夫之的高度評價使我們對劉裕北伐的功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