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科技發展
晉朝雖為自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下面小編帶大家去看下晉朝的科技發展。
晉朝科技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于 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 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道家對中國科技史亦帶來貢獻,其 外丹、 內丹修煉包含多種科學。外丹包括了黃白,也就是 煉金術。以爐鼎燒練 鉛 汞來提煉丹藥。丹藥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內丹則以人體為爐、人的精氣為材料、以神為運用來燒練成“圣胎”。它的修煉方法涵蓋 養生學及 氣功。
兩晉有名的科學家有地理學家 裴秀、 謝莊、歷史地理家 杜預;天文學家 虞聳、 虞喜、醫學家 王叔和、煉丹學及醫學家 葛洪。西晉人 裴秀任地官,為 地圖學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圖,完成《 禹貢地域圖》;科學的描繪出當時山脈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區劃。他總結前人繪圖方法,提出 制圖六體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準望(物體方位)、道里(道路距離)、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項代表地形起伏所帶來的誤差)。
西晉人 謝莊依各州地理制作木質地理模型《木方丈圖》,可合并為全國地理模型。這成為中國最早制作的地理模型。喜愛春秋時期的西晉人 杜預也繪制了《春秋盟會圖》,紀錄該時期各諸侯國的都邑、盟會的分布。
虞聳為三國末期至西晉人物,他自 蓋天說與 渾天說整理出《 穹天論》。東晉人 虞喜出身世家,博學好古。屢次受到皇帝邀請但不愿做官,被晉成帝譽稱“守道清貞”。他于東晉咸和五年( 330年)發現了 歲差,計算出冬至太陽的位置每50年會向西移動一度。另外,他支持 宣夜說,主張天高無窮, 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規律運行,與渾天說與蓋天說不同。
西晉人 王叔和奠定脈學理論的,他把脈象歸納為二十四種,著《 脈經》十卷。他又整理醫學家 張仲景的著作,重新編為《金匱玉函經》。東晉人 葛洪家貧好學,拜鮑玄為師,專攻煉丹學及醫學。葛洪先后完成《 抱樸子》(內外篇)、《金匱藥方》及《 肘后備急方》。
其中《抱樸子內篇》是中國史上重要的煉丹經典,于《金丹》、《仙藥》及《黃白》中包含許多 化學、 生物學及 礦物學的知識。葛洪也是偉大的醫學家,他將《金匱藥方》縮編為《肘后備急方》,類似今日的急救手冊,在當時十分實用。《肘后備急方》也是最早記載 結核病、 天花的書籍。
延伸閱讀
建筑
東漢時立碑極濫,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晉武帝下詔廢禁,自后墓志銘代碑文而興起。墓志敘述死者事跡,有些可補史證史,同是諛墓,多少比碑文有用一些。
晉武帝于二六六年造太廟,用銅作柱,鑄成銅柱十二支。柱上滿涂黃金,刻鏤多種物象,并嵌綴明珠。作為藝術品來說,是規模巨大的作品。
青瓷器
在兩晉為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些青瓷 器造型特殊,例如 水注,有蛙型及臥羊型兩種,體腔可儲液體。也有造型奇偉,例如神獸尊。而 谷倉罐(又稱魂瓶)為三國兩晉特有的隨葬器物,源自漢代 五聯罐,用來儲藏死者的糧食。其蓋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則貼塑人物、神獸、魚之類。這些造型反應當時的信仰和喪葬習俗,也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