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飲食文化有什么特點
一定的飲食文化發展水平決定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魏晉時期,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除黃河下游地區外,還出現了東北的遼河流域,西北的涼州地區,以及東南的江南地區,這些都為飲食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么晉朝的飲食文化有什么特點?
晉朝的飲食文化特點:面食在民問有了進一步的推廣
中國食面的習俗是在秦漢時形成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擴大和推廣。因為在這一時間,面食的發酵技術更加成熟?!洱R民要術》中記載的發酵方法為:“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 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魚眼沸,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這是一種酒酵發酵法,十分符合現代科學 原理。由于掌握了發酵 技術,這時期面食的種類也日益豐富,其品種主要有:白餅、胡餅、面片、包子、髓餅、煎餅、膏餅、餃子、餛飩、饅頭等等,但多以餅稱之。
所以劉熙《釋名》中說:“餅,并也。澳面使合并也”。餅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名稱。楊雄在《方言》中說; “餅渭之飪,或謂之悵,或謂之餛”等等。據文獻記載,三國魏晉南北朝 時較為著名的面點品種在50種以上。有趣的是,饅頭的創始還與諸葛亮有關。據宋 人這承《事物紀原》中說:“諸葛公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 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殺人以其首祭,則神享為出兵。’公不從,因雜用羊、泵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神亦享焉,而為出兵,后人由此名饅頭。”由此,可以看出,三國時的饅頭與現在的饅頭是有區別的。那時的饅頭不但夾有牛、羊、豬肉餡,而且個頭很大,與頭相似。
據文獻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做的饅頭都是有餡的,且多在三春之際制作。如晉人束晰的《餅賦》中說:“三春之初,陰陽交至,于時宴享,則饅頭宜設。”驚蟄、春分,象征著冬去春來。三春之初,舉行宴會祭享,陳設上包有餡心的饅頭,象征著一年的風調雨順。聯想諸葛亮南征回師,正在三春之際。魏晉時在這時宴享設饅頭的風尚,似有紀念諸葛亮南征勝利的意義。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面食種類增多,這一方面與面點的發展分不開,另一方面也與此時節日食俗的發展緊密相聯。如這時的“人日”、“夭穿節”,人們都要吃煎餅;寒食節吃的寒具;伏月要吃湯餅等,都是以面制作。面點與節日食俗結合起來,從而也促進了面食的發展。
晉朝的飲食文化特點:乳類食品在這一時期占有一定的地位
眾所周知,漢民族傳統的飲食習俗很少吃乳制品,但到魏晉南北朝 時,大批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以及中原地區畜牧業的發展,使漢族人民的這一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乳制品也成為經常性 的食品,并直接影響到宮廷與貴族們的飲食。如北魏尚書令王肅,原為南齊秘書垂,入化北魏之初,“不食半肉及酪漿,常飯卿 魚羹,渴飲茗汁。”但數年之后,就“食羊肉酪粥甚多了”??梢娙橹破芬褳闈h官所喜食了。當時的乳制品 主要有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其食法主要是放入面點之中或作飲料之用,也可直接食用。乳制品中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稌x書》說: “乳酪養性,人無礙心。”《魏書》說“常飲牛乳,色如處子。”?此外,在當時的一些農學著作和食譜中,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崔浩的《食經》、虞驚的《食珍錄》等,對乳制品的營養價值均有明確的認識,并收錄了用乳品 加工的點 心、面、餅、粥、菜肴,如玉露團、乳釀 魚、添酥冷白寒其、仙人彎、牛乳粥等,表明乳制品 已登上了漢族 民眾的餐桌上。
晉朝的飲食文化特點:筵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筵席又名宴席、筵宴、燕飲。它是人們為著某種社交目的,精心編排的一整套菜品,故被人們視為“菜品的組合藝術”,它是烹調工藝的集中反映、名菜美點的匯展櫥窗和飲食文明的表現形式。,中國的筵席源遠流長,變化萬千,至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表現為筵席場面更加宏大,禮儀復雜、菜肴豐富。例如,元旦向君王行朝賀之禮,君王大宴群臣。這在三國以后,發展尤為顯著。曹植在《元會》一詩寫道:“初歲元作,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朝賀赴御 宴的文武官員要“衣裳鮮潔,肺髓 玄黃”。宴席上“珍膳雜沓”,冷盤、熱菜,分層推上,真所謂君臣一堂,“歡笑盡娛,樂哉未央!”至晉代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還要給百官增祿,每人賜醒酒三升。晉人傅 玄的《朝會賦》、張華的《宴會歌》,都真實地反映了貴族們奢華的宴會生 活?!读簳芬矊δ铣簩m廷中的筵席有如下記載: “夫食方丈千前,所甘一味。今之燕喜,相競夸豪,積累如山岳,列肴同綺繡,露臺之產,不周一燕之資,而賓主之間,裁(衣)取滿腹,未及下堂,已同臭腐。”這真是一針見血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