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田制的內容是什么
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業的根本,沒有農田,國家就會失去大量的稅收,也就無法立足。西晉時期,曹魏實行的土地政策已經差不多要分崩瓦解,這時候就產生了新的土地制度——占田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占田制的內容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占田制是什么
曹魏推行的大規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漸遭到破壞。到264年,魏元帝下詔罷屯田官,將典農官分別改為太守、令長。次年,晉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廢除。民屯廢止以后,貴族、官僚爭相侵占田地,隱匿戶口。原來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門,或游食商販,加上服役為兵者,有一半人不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農業荒廢,國庫空虛,百姓窮困。針對這種情況,滅吳以后,西晉采取兩項重大措施:罷州郡兵以歸農;頒布占田制。
占田制的內容
其一,戶調式:凡是丁男(男、女16歲以上至60歲為正丁)立戶的,每年交納戶調絹三匹,綿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歲以下至13,61歲以上至65為次丁)立戶的,納半數。邊郡民戶的戶調,納規定數目的三分之二,更遠的納三分之一。其二,農民的占田和課田:男子一人有權占土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這是應種土地的限額,不是實際授與的地數額。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畝、次丁男有二十五畝、丁女有二十畝要課稅,這叫課田。每畝課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額征收。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蔭客和蔭親屬等特權:一品官有權占田五十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至九品占田十頃。貴族官僚還可以蔭親屬,多者九族,少者三族。從一品官到九品官還可以蔭佃客十五戶到一戶,蔭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占田制的好處
與曹魏時期的自耕農相比較,戶調增加了二分之一,田租增加了一倍。但實際上還不止于此。因為曹魏的田租是校畝計征,占田制的田租是按丁征收,丁男、丁女、次丁男不管是否占足規定的課田數額,都必須按法定的課田數交租。晉武帝的賦役總體上降低,田租比漢末曹操減免河北時制定的畝四升雖增加,但晉武帝把土地都分給百姓,不是漢末土地兼并狀態,曹操降租賦只有利于大量控制土地的地主。晉朝土地政策對百姓總體有利,而且占田的男七十畝有二十畝不上稅,女三十畝有十畝不上稅,次丁男減半,次丁女不課稅。后來租賦降到每畝三升、二升,是封建社會租賦最低的朝代之一。
占田制是在士族與平民百姓之間的一個平衡,西晉士族林立,有些世家比皇族還更有勢力,占田制既不得罪世家,還能讓百姓稍微減負,而且還能充盈國庫,是一舉三得的好政策。
看了“占田制的內容是什么”還想看:
1.太康盛世基本概述
2.晉朝歷史事件
3.古代屯田制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