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是什么
粗服亂頭、寬衣博帶的浪漫超脫、不拘禮法的服飾風度是魏晉服飾的主流。魏晉時期文人穿著方式的改變源于對本身的存在價值的慨嘆、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思索,而玄學引導了魏晉的思想。那么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是什么?
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動蕩的社會環境對晉人思想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亂,幾百年間政權林立,國家分裂,長期陷于動蕩離亂之中。由于戰爭不斷,豪門世家、士族之間相互爭斗,給士人們帶來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于是,一種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主導了整個社會,士人們極力地放縱,侈靡享樂,卻又彌漫著對死亡的恐懼與對人生短促的感慨。由于這兩種矛盾的沖突,使得當時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形成了種種異端思想,沖破了漢朝以來高度集權政治下的儒家大一統思想,老莊的無為思想抬頭,政治經濟雖然混亂,但在精神上卻是極為熱情解放的年代,社會思潮空前的活躍。這時期是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文人雅士紛紛毀棄禮法,行為放曠。玄學在士人們之間成為了一種時尚,強調返璞歸真,一任自然。對人的評價不僅僅限于道德品質,而紛紛轉向對人的外貌服飾,精神氣質的評價,他們以漂亮的外在風貌表現出高妙的內在人格,從而達到內外完美的統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即著名的魏晉風度。表現在服飾上就產生了粗服亂頭、寬衣博帶的風潮。
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玄學與自然理想的影響
因為讀書不能立功有為,所以玄學、佛學、道學便成為魏晉士人的共鳴之音。玄學是由老莊哲學發展而來,其宗旨是“貴無”,崇尚對個體意義價值的思考。玄學興盛,體現出動亂時代士人們對個人存在意義和價值的關注,而這樣一種社會心理也成為道學與佛學興盛的土壤。道教作為宗教的一大流派,具有宗教上的一般性特征,但作為中華民族宗教,它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格,這就是在思想淵源上從道、儒、墨等哲學流派以及傳統星相家、醫方家、讖緯家那里充分吸取思想資料;在神仙世界構造上以古代中國尤其是流傳于楚文
化圈的種種神話人物為來源;在道教上,道學家們以長生成仙為目標,追求歸本返樸、歸根復命的養氣健身術,倡導以長壽去病為宗旨的“房中術”,研求不死的煉金服丹之術,全力關注“人如何不死”的問題。這一思想趨向正是中華民族重現世、重現實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觀上的體現。與道教勃興的同時,另一支宗教大軍也氣勢日增地開進了魏晉文化系統,這就是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二學(佛學、玄學)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頡頏,相互融合,這種格局致使魏晉士人尚虛無超脫,重曠遠放達。而粗服亂頭、寬衣博帶正是表現出這樣一種玄遠、高逸的氣質。
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對前朝服飾的集成和對異族文化的抵制
一方面是因為寬大的裙裾式服裝歷來是漢族衣裝的主流,大體上承襲了秦漢遺俗,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不少是少數民族政權,在北方異族占領,到處是緊身窄袖的異族服裝的情況下,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異族文化的沖擊與之融合,但南朝名士們堅持穿這種寬松的漢族衣冠也隱含了抵制異族文化的意識。
魏晉形成寬衣博帶的原因:出于方便、實用的考慮
一方面,南方氣候相對溫暖,利于寬衣的存在。魏晉文人寬衣博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服藥有關,服藥是魏晉上流社會的風俗,當時的人們把服藥作為求生、求美譽、求享樂的手段。這種藥名為“五石散”,又稱“寒食散”,是一種巨毒藥,服用后伴隨藥力發作,產生巨大的內熱,因此需要一整套極其煩瑣而細微的程序,將藥中的毒力和熱力散發掉,若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設想。散發程序包括吃冷飯、步行、冷水浴、喝熱酒,而且是好酒,并不能穿過多過暖的衣服。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一文中這樣評述服藥對服飾的影響:“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認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如說他們是吃藥的緣故。”與寬衣博帶相搭配的是木屐,這一行為一方面是與魏晉名士瀟灑飄逸、目無禮法的行為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與服藥有關,魯迅說:“吃藥后因皮膚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