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格局的形成介紹
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格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極格局的形成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兩極格局的形成介紹
雅爾塔體系
二戰后期,為協調彼此行動,斯大林(蘇)、丘吉爾(英)和羅斯福(美)在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多次舉行會議。隨著戰爭局勢的日益明朗,戰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議事日程。 在幾次會議上,三國首腦就聯合國的建立、處置德國等問題最終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是以雅爾塔會議為中心確定的,其內容和具體實施構成了戰后世界格局,即雅爾塔體系。
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后歐亞的政治地圖,重新劃定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對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建立聯合國,作為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后世界和平的機構。
評價:雅爾塔體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以共同維護戰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進步性。但是,雅爾塔體系具有建立在戰時軍事實力基礎上的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色彩。雅爾塔體系結束了歐洲國家作為世界中心的國際格局,為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雅爾塔會議和《雅爾塔協定》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建立在美術實力均勢基礎上的《雅爾塔協定》,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2)二戰后的美蘇力量和關系的變化
二戰后西歐列強普遍衰敗,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則空前膨脹,稱為世界頭號強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增長,成為唯一可以抗衡美國的國家;美蘇由二戰時的合作關系走向戰后對抗。
華約和北約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建立(12國、西歐和北美、針對蘇聯)
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統稱《華約公約》簽訂,以蘇聯為首的7個國家社會主義建立(8國,東歐和蘇聯,抗衡北約)
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出現,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實質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峙)
杜魯門主義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中發表情咨問,闡述了“杜魯門主義”,宣稱美國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這就是冷戰政策。美國推出冷戰政策的實質和目的是遏制共產主義的,穩定資本主義。
冷戰
1947年的冷戰的形成加劇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條件和原因:美蘇實力的抗衡:二戰改變了世界各國力量的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和蘇聯則迅速崛起。
美國:經濟上,二戰以前,美國已經是世界是上第一經濟強國,戰爭期間經濟實力極具膨脹。軍事力量在世界是絕對優勢地位,軍隊人數多,裝備先進,有核武器,在世界許多地區有駐軍。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戰后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對國際政治有巨大影響。
蘇聯:戰后蘇聯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強國。盡管蘇聯在戰爭中遭受損失,但其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國際聲望提高。經濟上:戰爭結束后,蘇聯采取一系列措施,將工作重心由戰爭轉變為和平建設,國民經濟迅速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軍事上:從二戰后期開始,蘇聯一直保持軍事力量,戰后,蘇聯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影響舉足輕重,東歐各國在蘇聯的影響和支持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蘇聯美國戰略對立;二戰結束,他們失去合作基礎,意識形態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們的關系。美國實力膨脹助長了其全球擴張得得野心。美國制定了稱霸世界的戰略,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兩國意識形態不同,全球戰略對立,美國為了稱霸世界,發動冷戰。
形成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的威脅,要求國會停止援助希臘和土耳其,世界已經分成兩個陣營。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開始。接著美國經濟上推出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針對杜魯門主義,蘇聯針鋒相對,政治上成立九國共產黨和中央情報局,經濟上組織經互會,軍事上成立華約。蘇聯和美國冷戰全面展開。
兩極格局的特點
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敵視并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借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
政治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勢不兩立。
軍事上兩大集團強烈對抗(全面冷戰和局部侵略與反侵略斗爭)。
兩種類型經濟并行發展、交往很少(封鎖與反封鎖)。
兩大陣營內部基本是一元結構、一個中心。
兩極格局長期相對穩定。
看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