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
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于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制衣裳。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晉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
晉朝女子服飾
晉朝是一個動亂不堪的朝代,也是一個流傳下來的文化相對較少的朝代。從目前所知的東西來研究,今人依舊可以管中窺豹,看出晉朝服飾到底有何特點。
中衣,此衣式僅見于這一時代,款式參見《北齊校書圖》。或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绔、褲互稱。由于南方的濕熱氣候,高齒木屐開始流行。袿衣(雜裾)是魏晉女服中的禮服。魏晉時期衣冠承于東漢,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袿衣即是衣兩側有尖角的款式,魏晉時,人們將尖角家常,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西晉女子服飾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西晉女子服飾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臺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云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
西晉女子的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西晉時,由于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后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晉朝傳統女裝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