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來自歷史的成語
來自歷史的成語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寫出來自歷史的成語
雞犬升天(劉安)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于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于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云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墒莿踩匀灰恍囊灰獾膶ぴL,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并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后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高山流水(俞伯牙)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口蜜腹劍(李林甫)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里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上Щ噬线€不知道。”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幾年宰相。
風聲鶴唳(苻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后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扎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后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后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于是,秦軍決定后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后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破釜沉舟(項羽)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東窗事發(秦檜)
宋代大奸臣秦檜,為降金國,嘗與其妻王氏,于東窗下密謀定計,以害民族英雄岳飛。據傳,檜先于帝前誣飛謀反。時有幾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輔、樞密使韓世忠,皆為飛鳴冤,使之有所顧忌。一日,檜獨坐于東窗之下,為害飛之事,躊躇不定,委決不下。王氏適至,問曰:“夫君為何事愁眉苦臉,猶豫不決?”檜遂告以此事,并與之商議。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將一半遞與檜,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難哉?君不聞古語云:‘縱虎易兮擒虎難’乎?”檜一聞此言,其意遂決。不久,岳飛父子便遇害矣。后檜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請道士為其招魂。道士作法時,見熺與檜偕已故諫議大夫萬俟卨,均戴鐵枷,在地獄中備受諸苦。檜猶語道士曰::“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后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說也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并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jǐ)。隊伍站好后,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后,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三令五申”,即反復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驚弓之鳥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個高臺上,仰頭看見有鳥在天空中飛。更羸對魏王說:“請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發箭而把鳥射下來。”魏王不相信地說:“難道你的射術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嗎?”更羸很自信地說:“可以。”過了一小會兒,一只雁從東方飛來,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魏王驚嘆說:“你射箭的本領居然可以達到這樣一種地步!”
更羸說:“這是一只受傷的孤雁啊!”魏王說:“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說:“它飛得很緩慢,叫聲很悲慘。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叫得慘,是因為長久失群。由于它的舊傷沒有長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沒有去掉,所以一聽見弓弦響,就急忙往高處飛,這就引起傷口破裂,從高空掉下來了。”
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受過驚恐見到一點動靜就特別害怕的人。
呆若木雞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于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后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威王不理朝政,經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諸侯趁機侵擾,國家處于危亡之際。大臣們誰也不敢規勸,只是干著急。齊國有個叫淳于髡的人,他說話詼諧善辯,喜歡用隱語、微言諷諫威王的過失。
有一次,楚國大規模發兵侵犯齊國,淳于髡(kūn)奉命請來了趙國的精兵來救援,楚軍當夜撤回。齊威王非常高興,設宴慶祝淳于髡請兵有功。宴飲中,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齊威王覺得淳于髡的話很奇怪,就問他:“此話怎講?”
淳于髡回答說:“像今天這樣,喝大王賞賜給的酒,旁有執行酒令的執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邊喝酒,心里一邊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齊威王頗感興趣地問:“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說:“假如遇到久別的朋友,邊喝酒邊談笑,這樣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說飲酒過分,就會昏亂失禮,行樂到極點就會轉化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這樣。”
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規勸他,于是取消了通宵達旦暢飲的惡習。“樂極生悲”這一成語,形容快樂到極點轉而發生悲哀的事情。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只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齊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后,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后,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吹椒Q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干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