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嚼雞肋的故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薄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如嚼雞肋的故事:曹操出兵漢中時,本來企圖進攻劉備,可是駐入漢中后,估計情勢,卻又發覺很多不利,進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猶豫,恰巧廚子送進一盤燉雞來,他就一邊吃,一邊繼續盤算。這時,部將夏侯惇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說了兩個字:“雞肋”。楊修知道了,便叫勤務兵給他收拾行裝。別人問他,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把漢中當作雞肋,他覺得留在這里沒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還朝。
后來,人們就借“雞肋”來比喻乏味,說是“如嚼雞肋”,或“味如雞肋”。
雞肋:雞的肋骨。比喻對事情的興趣不大或少有實惠。
延伸閱讀: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
《后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 廉,除郎中,后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曹植、曹丕等太子以下都愿意與他交友,例如他曾贈曹丕王髦劍,曹丕對此劍甚感珍惜;而曹植更屢次寫信給他。后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后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最終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之死,曹操雖贈賜許多物品給楊彪補償,但他亦萬分痛惜。《后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楊修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