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故事
后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以“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以致于自相驚擾的樣子。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故事: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在今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57年,苻堅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最終統一北方。在南方,瑯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東晉占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形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余騎;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晉武帝則采納了謝安、桓沖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進,以拒秦軍;又派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占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秦軍為了阻擋晉軍主力西進,又派兵五萬進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設置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進獲。苻堅認為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緊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后,不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情況,并且建議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現在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建議,于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后,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余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的土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洛澗失利后,秦軍沿著淝水西岸布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后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一定可以取勝。于是苻融指揮秦軍后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其他軍眾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饑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只剩下10余萬人。
【原文】
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里,梁成阻澗,為陣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苻)堅與陽平公(苻)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阻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篾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陣,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釋義】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用于戰爭等。
后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以“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以致于自相驚擾的樣子。
相關人物介紹: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并攻占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苻堅于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終年48歲,謚號宣昭,廟號世祖。
人物評價:
《晉書》:“永固雅量瑰姿,變夷從夏,葉魚龍之遙詠,挺莫苻之休征,克翦奸回,纂承偽歷,遵明王之德教,闡先圣之儒風,撫育黎元,憂勤庶政。……乃平燕定蜀,擒代吞涼,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遐荒慕義,幽險宅心,因止馬而獻歌,托棲以成頌,因以功侔曩烈,豈直化洽當年!雖五胡之盛,莫之比也。既而足己夸世,復諫違謀,輕敵怒鄰,窮兵黷武。懟三正之未葉,恥五運之猶乖,傾率土之師,起滔天之寇,負其犬羊之力,肆其吞噬之能。自謂戰必勝,攻必取,便欲鳴鷥禹穴,駐蹕疑山,疏爵以侯楚材,筑館以須歸命。曾斗知人道助順,神理害盈,雖矜涿野之強,終致昆陽之敗。道使文渠候隙,狡寇伺間,步搖啟其禍先,燒當乘其亂極,宗社遷于他族,身首罄于賊臣,賊戒將來,取笑天下,豈不哀哉!豈不謬哉!”
贊曰:“永固禎祥,肇自龍驤。垂旒負扆,竊帝圖王。患生縱敵,難起矜強。”
苻洪:“此兒姿貌瓖偉,質性過人,非常相也。”
徐統:“此兒有霸王之相。”“苻郎骨相不恒,后當大貴,但仆不見。”
薛禮、權翼:“非常人也!”[2]
苻廋:“苻堅、王猛,皆人杰也。”
王安石:“苻堅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見機。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勸以勿伐晉耳。不然,以堅之強,而欲取晉,夫又何難之有!”
司馬光:“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秦王堅每得反者輒宥之,使其臣狃于為逆,行險徼幸,力屈被擒,猶不憂死,亂何自而息哉!《書》曰:‘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詩》云:‘毋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今堅違之,能無亡乎!”又言:“論者皆以為秦王堅之亡,由不殺慕容垂、姚萇故也。臣獨以為不然。許劭謂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使堅治國無失其道,則垂、萇皆秦之能臣也,烏能為亂哉!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故亡?’對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堅似之矣。”
何去非:“堅以豪壯之資,奮于儔伍,獲王猛之材,以輔成其志業。遂能自三秦之強,平殄燕代,吞滅梁、蜀九州之壤而制其七,可謂盛矣。”
張大齡:“幸背列草付,天啟龍驤,九州之地,遂有其八。海嶠獻琛,越裳重譯,黎庶樂業,髦俊登庸,禮備樂和,辟雍弘化,開辟以來,胡運之盛,未有若斯者也。是何成功之速哉?有王景略為之輔耳。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咸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幾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之興衰也。彗掃東井,天意譴告,魚羊食人,神語諄諄。若有所以仁愛之者,益堅生平未有過舉,皇穹或不欲遽棄之乎。然五將出奔,自取夷滅,以讖興而亦以讖亡,有求之而莫得其故者。”
呂思勉:“苻堅在諸胡中,尚為稍知治體者,然究非大器。嘗縣珠簾于正殿,以朝群臣。宮宇、車乘、器物、服御、乘以珠璣、瑯玕、奇寶、珍怪飾之。雖以尚書裴元略之諫,命去珠簾,且以元略為諫議大夫,然此特好名之為,其諸事不免淫侈,則可想見矣。”后又以苻堅以慕容沖及前燕清河公主姐弟皆有美色而皆寵幸,直斥其“荒淫”。又指其命呂光征西域是“蓋一欲夸耀武功,一亦貪其珍寶也。”又曰:“堅知晉終為秦患,命將出師之不足以晉,而未知躬自入犯之更招大禍,仍是失之于疏;而其疏,亦仍是失之于驕耳。”
范文瀾:“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柏楊:“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歷觀中國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這四點的寥寥無幾。苻堅與王猛君臣相得,明銳果決,想得到的一定要成功,豪俊不凡,但可惜的是矜大好功,不知休息民生,懷婦人之仁,在內有慕容垂等未除之時又大舉伐晉,一跌而失天下,成為后世譏諷攻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