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的故事
“一鳴驚人”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鳴驚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戰國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這個齊威王呀,當上國君三年了,啥事也不干,每天只是飲酒作樂。可大臣們誰也不敢去勸,擔心一句話勸不好,腦袋就會搬家。
這時一個叫淳于髡(kūn)的大臣站了出來,這個淳于髡是個身高不足四尺的小個子,但是他聰明善辯,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各國。他發揮自己會說隱語——也就是比喻的特長,找到齊威王說:“大王,為臣有一事不明,想請您指點:齊國有一只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不叫,您可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
淳于髡夠聰明,齊威王也不是傻子,他一聽就明白了淳于髡這是在說他呢。他哈哈一樂,說:“這一只大鳥嘛,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淳于髡接過他的話,笑著說:“還是大王英明。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這之后,齊威王勤于政事,懲貪官,除邊患,把齊國治理得好生興旺,連以前侵占齊國土地的國家,都乖乖地把土地還了回來。齊威王這一“鳴”果然是真“驚人”呀。
現在人們就用“一鳴驚人”來比喻平時沒有特殊表現,可一干就有驚人的業績。
【讀音】yī míng jīng rén
【注音】ㄧ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于國家、集體
【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謎語】1.警鐘(打一成語)
2.鬧鐘(打一成語)
3.一鳴驚人(打一字)謎底:鴿
4.最大的叫聲
【歇后語】半夜里放炮;楚莊王猜謎語
相關人物介紹: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
齊威王以善于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并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死后葬于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田齊王陵景區內)。
齊威王的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翻譯)
鄒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詳著鏡子里自己的形象,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認為不如徐公美;又對著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更感覺遠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覺時思考這件事,說:"我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想要有求于我。"
鄒忌于是上朝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里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好!"于是發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誡寡人的,得中等獎勵;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里像集市一樣人來人往;幾個月以后,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因內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在朝廷上戰勝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