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出嫁坐花轎的習俗由來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但是后來為什么出嫁一般都會用花轎呢?
轎子原名“輿”,最早記載見司馬遷的《史記》,說明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轎子了。晉六朝盛行肩輿,即用人抬的轎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轎”之名。北宋時,轎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趙構南渡臨安(今杭州)時,廢除乘轎的有關禁令,自此轎子發展到民間,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制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最早的“彩輿”(即花轎)。
早先,不論是大家閨秀出閣,還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轎,而是騎著毛驢去夫家成親。大姑娘出嫁坐花轎的習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視河南中牟縣留下了“大姑娘坐轎頭一回”的千古美談。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視黃河的筑堤情況,乾隆皇帝來到了河南。在鄭州市東面的中牟縣,乾隆滿面春風,信步而行,他在這里拜謁先賢勝跡,賞覽民間風情,體察鄉野民風,興致很高。
這天,乾隆佇立在中牟縣衙外面的一個池塘前面,看著池塘里荷花盈盈,荷葉田田,清香彌漫,池塘旁邊又有垂柳依依,清風細細,不覺心醉神馳,就隨口吟誦起了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吟詠西湖的詩:“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不復憶杭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說來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詩情畫意中的時候,正好迎面走來一支迎親隊伍,吹吹打打,鞭炮響亮,披紅掛彩,笑聲不斷,熱鬧非凡。
原來,今天是縣城里有名的才女劉若蓮小姐出嫁的日子,正好從縣衙門前經過,還正好遇到了乾隆皇帝。因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親的隊伍讓路,若蓮坐在毛驢上一聽讓自己讓路,堅決不答應。衙役大聲說:“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讓路。”若蓮十分平靜而又理直氣壯地說:“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在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當今皇上,俺也不會讓路的!”
乾隆皇帝聞聽這些話,心里暗暗稱奇,他沒有想到小小的中牟縣竟然有如此有個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見毛驢上坐著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嫵媚多姿,俏麗動人。
乾隆看了若蓮一會兒,笑了,說:“你不讓路也可以,但我有個條件。”若蓮問:“什么條件?”乾隆說:“我出一副上聯,你對一副下聯,對完下聯之后,你再作一首詩。如果你下聯對得好,詩又作得好,我不僅不治你冒犯君王之罪,還讓你坐我的轎子送你到夫家成親,你看怎么樣?”若蓮聽了乾隆的話,微微一笑:“一言為定,請出上聯。”
乾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說道:“這上聯是:塘中荷花,瘋蝶硬要采。”
若蓮聽了上聯,立刻對道:“畫上仙女,狂生卻難求。”乾隆一聽,拍手贊賞說:“對得好!對得好!小姐,再請你以黃河岸邊臥著的那個鐵水牛為題,作一首詩如何?”
若蓮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吟詩作畫十分擅長。所以,她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一首詩:“康熙令鑄一鐵牛,置堤鎮水幾十秋。狂風拂拂無毛動,細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難進口,無繩勒索卻昂頭。牧童有力牽不去,千年萬載永駐留。”
乾隆一聽這首詩,大喜過望,他大聲說:“小姐不僅容貌嫻雅,氣質超群,而且才思敏捷,詩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后,乾隆親自為若蓮掀起轎簾,請她上轎,并御筆親書“大姑娘坐轎頭一回”幾個大字,賞給若蓮,以示褒獎。
從此以后,大姑娘出嫁就開始坐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