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
編者按: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首先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收復伊犁的問題,如果達不到目的,再采取軍事手段。他的意見得到朝野上下愛國人士的一致贊揚。
左宗棠收復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很早以來,西域就同內地有密切聯(lián)系。公元前101年(西漢武帝太初四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西漢宣帝神爵二年),西漢政府在烏壘(今新疆輪臺境內)設置西域都護,鄭吉擔任首屆都護。《漢書·鄭吉傳》上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從此以后,中國歷屆中央政府都在西域設官建制,有效地行使對西域地方的管轄權。
18世紀上半葉,烏茲別克族的明格部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建立起一個封建汗國,名“浩罕”。1865年初,浩罕國派軍官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阿古柏“用武力,更多的是用奸詐手段”,先后侵占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庫車、烏什等城,于1867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爾”,意為“七城之國”,自封為“巴達吾來特阿孜”,意為“洪福之王”。隨后,阿古柏又用兩年多時間,鎮(zhèn)壓當?shù)厝罕姷姆纯梗M一步攻占吐魯番,又翻越天山奪取烏魯木齊,天山南北廣大地區(qū)都落入阿古柏的魔掌。
新疆地處中亞東部,與中亞和印度接壤,英、俄兩國都將新疆視為戰(zhàn)略要地,勢在必得。阿古柏成為他們爭取和利用的對象。這是新疆危機的根源。俄國在利用阿古柏實現(xiàn)其侵略擴張陰謀的同時,又親自出兵侵占伊犁,使新疆危機雪上加霜,更為嚴重。
面臨新疆危機,清政府內部出現(xiàn)海防與塞防之爭。海防論的主要代表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他主張舍棄西北,專注東南,提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塞防派的主要代表是湖南巡撫王文韶,他認為:俄國侵吞西北,日甚一日,“我?guī)熯t一步,則俄人進一步,我?guī)熯t一日,則俄人進一日。事機之急,莫此為甚!”因此,他主張:“目前之計,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陜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他指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力主收復新疆,左宗棠的意見令“中朝動色”。清廷權衡利弊,采納左宗棠的意見。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那時候,左宗棠已經(jīng)年逾六旬,而且體弱多病。他曾在致湘軍將領劉錦棠的信中說:“本擬收復河湟后,即乞病還湘。今既有此變,西顧正殷,斷難遽萌退志,當與此虜周旋。”左宗棠不顧自己年老多病,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勇敢地擔負起收復新疆的重任。
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速戰(zhàn)的正確方針,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周圍地區(qū),然后攻占吐魯番,打開了通向南疆的門戶。清軍得到新疆當?shù)馗髯迦嗣竦闹С趾蛽碜o。進軍南疆時,當?shù)馗髯迦嗣窦娂娔闷鹞淦鳎尤霊?zhàn)斗,痛擊阿古柏軍隊。1877年,阿古柏兵敗身亡,清軍收復喀什噶爾。第二年,除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首先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收復伊犁的問題,如果達不到目的,再采取軍事手段。他的意見得到朝野上下愛國人士的一致贊揚。
1880年初,根據(jù)左宗棠的意見,清政府派曾紀澤赴俄國談判收復伊犁問題。在談判中,俄國多方要挾,蠻不講理,曾紀澤堅持原則,據(jù)理力爭。
左宗棠深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后盾的道理,雖主談判,但不忘備戰(zhàn)。為了支持曾紀澤的外交努力,左宗棠率兵前往哈密,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征途中,他讓士兵抬著棺材走在隊伍的前面,表明誓死抗擊俄國、收復伊犁的決心。唐朝詩人王之渙《涼州詞》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自古以來,玉門關幾乎成為人們西行的極限。此時,左宗棠已年近古稀,體弱多病,可他卻說:“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老懷益壯,差堪告慰。”連當年前往哈密拜訪并留住軍營一個多月的德國人福克都說:“一月以來,覺爵相年已古稀,心猶少壯,經(jīng)綸蓋世,無非為國為民,忠正丹心,中西恐無其匹。”正是左宗棠震驚中外的豪情壯舉,有力地支援了曾紀澤的外交斗爭,終于迫使俄國將伊犁歸還中國。《阿古柏伯克傳》的作者包羅杰說:“中國收復新疆,毫無疑義,是一件近50年中在亞洲發(fā)生過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時這是一個多世紀以前乾隆出兵這個地區(qū)以來,一支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曾取得的最光輝的成就。”
【人教網(wǎng)】原文地址:http://www.pep.com.cn/czls/xs/llgs/yswj/201008/t20100827_808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