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題材的巨著《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巨著,影片用獨特的歷史視角及極具張力的黑白敘事影像,講述了一段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抗爭。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對中國軍民展開長達6周的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
劇情簡介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時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部分官員棄城逃亡。但仍有許多官兵留守,誓死保衛這個大廈將傾的城池。宋希濂部軍官陸劍雄(劉燁飾)協同戰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他們微弱而頑強的抵抗最終被壓制,數以萬計的中國軍民成為俘虜,在槍炮聲中血染長江。
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數十萬中國軍民遭到殘忍殺戮,南京全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大量的難民涌到這里尋求救助。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歸國女教師姜淑云(高圓圓飾)、金陵女子學院魏特琳女士,積極營救中國難民,用他們的勇敢和堅毅與日本人周旋,但獸性大發的日軍早已虎視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中國婦女。
于是舞女小江(江一燕飾),雖然生存在社會的最底層,但在國家危難的時刻,為了拯救其他婦女,她堅定地站了出來。唐先生(范偉飾)這樣懦弱的知識分子,雖然對兇暴的日軍小心應付,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出賣同胞,但在痛失愛女和小姨子后,難掩良心的詰問,最終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日兵角川(中泉英雄 飾),在這場戰爭中,作為占領者,在日軍對中國人的殺戮中,他從一個士兵變成一個麻木的機器,沒有靈魂的人是可悲的,他活在空虛和罪惡之中,逐漸走向崩潰。最后,他在痛苦的折磨中把槍口對準了自己。
《南京!南京!》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告訴人們——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不論是軍官陸劍雄、歸國女教師姜淑云、還是舞女小江、拉貝秘書唐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著抵抗,正如70多年前,我們的先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在這座死亡之城浴血奮戰著。這,是一部中國人拯救中國人的歷史。角川最后的崩潰和自殺預示了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必將覆滅的結局,而活下來的小豆子卻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向中國每一個角落。
評價爭議
《南京!南京!》熱映之際,片子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尤其是影片對約翰·拉貝的塑造,令南京大屠殺的生還者以及相關紀念館的人士大為不滿。不少人認為,陸川對拉貝的描述是不公正的。拉貝生前散盡家財保護難民,最后因為窮困潦倒沒能醫治自身的糖尿病,結果不幸患病死去,當年的南京市民對他感激有加。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博物館、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館長湯道鑾教授說道:“拉貝為中國人特別是南京人做的事情太多了。現在好多那個時代的幸存者都把拉貝稱為‘活菩薩’,南京本地人對拉貝都是懷有很深刻的感情的。辛德勒開始救助猶太人還是為了自己的工廠,是后來才慢慢轉變的。拉貝這個德國商人從救助中國人開始就沒有過私利。從這點上說,他比辛德勒更無私,所以帶給觀眾的震撼就會更深刻。”
網絡評價
1、還是讓人失望的。好題材拍爛,陸川的水平終究有限~總靠其他的東西是不行的,還是要有真才實學才可以。中日兩方的穿插描寫,是想要表現出自己的中立么?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冷靜。角川這樣的第一視角竟然是半虛構人物!!!!!陸川腦子壞了。
2、“豆瓣網上,一萬多觀眾給我打滿分,哪里來的批評?”
3、比想象中差太多了,完全沒有拍出一座城的感覺,視野太小了,而且劇情生硬、散亂,真的很失望。
相關爭議
爭議一:拉貝給中國人民下跪過嗎?
答案是沒有,這個情節是虛構的,毫無事實根據。拉貝沒有給中國人下跪過,倒是許多中國難民處于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謝。張純如的南京暴行書中寫到南京人對拉貝的報恩行為:“1948年,拉貝的遭遇傳到了南京。當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貝需要幫助的時候,反響極大,讓人聯想起弗蘭克·尤普拉的經典電影《這是一個偉大的一生》的結尾。幾天之內,大屠殺的幸存者就為拉貝募集了1億元中國幣,大約相當于當時的2000美元--這在1948年可不是個小數字。當年3月,南京來到瑞士,購買了大量的奶粉、香腸、茶葉、咖啡、牛肉、黃油和果醬,用4個大包裹將這些食品寄給了拉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給拉貝寄一包食品,以表達他們對拉貝在南京國際安全區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謝之情。國民黨政府還指出,如果拉貝愿意返回中國,將為他提供住房和終身養老金。”
爭議二:拉貝是拋下難民逃離中國的嗎?
這個情節同樣為子虛烏有,拉貝不是懷著內疚之情走的。南京事件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入南京郊區和城里,經過“血腥六周”后,至1938年2月逐漸減少,各國使館人員相繼回到南京,拉貝這才奉西門子公司之命回德國,回去的同時把拉貝日記及在南京事件拍攝的照片保存,并在德國國內發表演講和揭露真相,但迫于蓋世太保的威脅而中止并受到審查。
爭議三:拉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陸川觀點:對這個德國老人我很尊敬,但我反感把他說成中國人民的救世主,這是對中國公眾記憶的一種侵占。湯道鑾回應:南京淪陷的時候,連南京馬趙俊也離開了南京,拉貝倡議使館區的國際人士不要輕易離開,要承擔起拯救的責任來。他建議效仿上海安全區的模式建立南京的難民區,通過和平手段確保難民們不被屠殺,他還聯合20多位外籍人士組成了國際安全區委員會。當時非常艱難,安全區里的450名警察都被日本人殺了,有越來越多的難民涌進安全區,可拉貝的財力已無法繼續支撐難民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貝拿出自己的存款向軍方套購高價糧食與物資,以確保難民能免遭饑寒。當時國民政府給拉貝留下了大約十幾萬塊錢以及有限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然后就把整個城市和幾十萬人交給了拉貝,在國際安全區里,他和他的同事有很好的分工協作,有人負責糧食,有人負責藥品,相當于一個小社會。可以說,拉貝實際上是起到了代理的作用。想想當時的情況,國民黨的政府大員都跑了,可是拉貝留下了,這是什么精神?雖然他個人的力量最終是有限的,但是他挽救了二十多萬中國平民是事實。拉貝的作用是不可取代、不容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