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發明石磨的故事
魯班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那么你知道魯班發明石磨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魯班發明石磨的故事
相傳在6000年以前人們就開始用石頭將谷物壓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稱之為“杵臼”的碾米工具。但杵臼比較費時費力,每次只能春少量谷物,時間一長還會腰酸背痛。
有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婆搗麥子。老太婆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回到家,他找來兩塊大石頭,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大石盤,上面鑿個洞,并安上木把,將兩個石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中心裝了個軸。他在圓盤的中間洞上放麥子,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轉動,就能夠把谷麥磨成粉末,這就是兩千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拓展:磨的歷史
磨,最初叫硙(wei),漢代才叫做磨。
我國石磨的發展分早、中、晚三個時期:
從戰國到西漢為早期,這一時期的磨齒以洼坑為主流,坑的形狀有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棗核形等,且形狀多樣極不規則;東漢到三國為中期,這時期是磨齒多樣化發展時期,磨齒的形狀為輻射型分區斜線型,有四區、六區、八區型;晚期是從西晉至隋唐(至今),這一時期是石磨發展成熟階段,磨齒主流為八區斜線型,也有十區斜線型。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沖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這種磨適合于安裝在水的沖動力比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沖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可以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機械是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個齒輪,和磨軸下部平裝的一個齒輪相銜接。水輪的轉動是通過齒輪使磨轉動的。這兩種形式的水磨,構造比較簡單,應用很廣。
當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巧妙地將古老技術和現代化元素結合起來,創造出了用電動機驅動的石磨,包括兩種樣式的石磨及片式石磨和輥式石磨。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轉動兩部分,成臥式結構,固定部分是在一長方形石頭的一個長側面上開出一個與轉動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圓柱槽,轉動部分制成圓柱體,中間鑿孔穿入傳動軸,半圓石槽和轉動圓柱相互接觸區表面刻有類似古老石磨的花紋,加上相應的遮擋傳動部分形成了古新結合的產物;輥式石磨的研磨部分是輥式的圓柱體巖石,形狀如同鋼磨的磨輥,表面刻有類似古老石磨的花紋。
磨的種類
傳統片式石磨
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約2100年的石磨,是一個石磨和銅漏斗組成的銅、石復合磨。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磨實物。
現代片式石磨
現代片式石磨保留了傳統石磨的研磨部分即兩片圓柱形巖石,改變了傳統的動力產生裝置,由原來的驢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給變為由電動機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同時增加了輸送裝置和清理裝置。現代片式石磨相比傳統片式石磨節省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量,提高了石磨的產量。
輸送裝置包括大料斗、風機、閉風器、沙克龍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組成。清理裝置包括篩絹、毛刷和圓羅等主要部件組成。
現代輥式石磨
現代輥式石磨采用古老傳統的石磨磨粉工藝,組合現代全風運自動循環的先進設計,配備篩理提粉裝置,實現了全自動操作,既保留了石磨工藝的低速運轉、精研細磨的傳統特色,又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現代輥式石磨包括大料斗、風機、圓羅、閉風器、沙克龍、巖石磨輥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組成。
石磨豆漿制作方法
制漿是豆制品生產過程中提取大豆內蛋白質的頭道工 序。制漿工藝共分選料、浸泡、碾磨、過濾、煮漿和濾熟漿等六道工序。
選料
選料的目的就是去除混雜在大豆中的各種雜物,保證原料的潔凈。剔出個別變質和沒長成的豆,保證口味。
一是干選法。用篩子使大豆通過震動篩把雜物分離出去。
二是濕選法。濕選是根掂大豆與泥沙等雜物比重不同的原理用水漂選。具體方法是將大豆倒入浸泡池內,加水后由于大豆中的雜物、浮豆、破口豆、霉爛豆、蟲蛀豆等的比重小于水,因而漂 浮在水面,然后用笊籬撈出來。但比重大于水的鐵屑、石子、泥沙等雜物,仍與大豆同時沉淀在水里。
泡豆
大豆組織中的蛋白質是一-種膠體大豆用水浸泡后,可使白質膠體吸收水分而膨脹,有利于把蛋白質提取出來。此外,大豆通過浸泡后,組織軟化,便于磨碎。
一是浸泡程度。大豆浸泡過度或浸泡不足都會影響豆制品的產品得率。浸泡適度可使蛋白質外的膜由硬變脆,在研磨時能充分粉碎,使蛋白質最大限度地游離出來。如浸泡過度,蛋白質外膜變軟,不易磨碎,會影響成品得率;如浸泡不足,蛋白質外膜仍很堅硬。浸泡是否適度的辦法是,把浸泡后的大豆掰成二瓣,如豆瓣內側已基本呈平面,中心部化略呈淺凹面,則是漫泡適度;如豆瓣內側完全呈平面,則浸泡過度;如豆瓣內側尚有深的凹陷,為浸泡不足。浸泡程度也因季節不同而異。夏秋季節,氣溫鉸高,漫泡宜不足,不宜過度;冬春季節,氣溫偏低,浸泡可稍過度。為使大豆均勻吸水,在浸泡期間,每隔2小時左右,應將大豆上下翻動一次。
二是浸泡時間。大豆浸泡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氣溫、豆種、水質及成品等因素而定,但主要因素是溫度,氣溫越低,大豆的浸泡時時間越長。一般在8小時左右。
三是pH 值對浸泡的影響。大豆浸泡時間過長,由于微生物的繁殖,泡豆的水會變酸,特別在夏天,這種現象更容易發生。在酸性的條件下,大豆蛋白質容易變性敗壞,進而影響產量和質量,嚴重時還會導致壞漿現象,不能制成豆制品。所以,在大豆浸泡后,應當先把水瀝盡,然后再用清水沖洗,去除酸水,改變 pH 值。在夏天,除了用清水沖洗外,還需將大豆放在竹箕里將表皮擦碎,再次用清水沖洗,以便把含在表皮內的酸水或微生物沖洗干凈,從而減少酸度和微生物對蛋白質的破壞。
四是浸泡程序。浸泡大豆要按上磨的數量,順序地進行。先浸泡,先成熟,先上磨;后浸泡,后成熟,后上磨。如果一次浸泡,同時成熟,分批上磨,或者是分批浸泡,分批成熟:,一次上磨,由于大豆組織的軟化程度不同,都會影響大豆組織的粉碎解和蛋白質的溶出率。從大豆浸泡到磨碎,大致要經過一淘、二冼、三搽、四瀝等過程。一淘就是浸泡時要定時攪拌;二洗,浸泡完畢要沖洗干凈;三擦,就是把浸泡過的大豆用工具把表皮擦破,表皮內所含的微生物和酸水流出;四瀝,即用水沖洗,把余水瀝盡。
磨漿
1、大豆經過浸泡,雖然蛋白質組織已經松軟,但是由于大豆蛋白質的組織非常堅實,因此還需磨碎,以破壞蛋白質的外膜。經過研磨的大豆,蛋白質更易溶出。磨得越細膩,蛋白質的膜越粉碎充分,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因磨得過細,大豆的纖維素會隨著蛋白質一起濾到豆漿里,影響制品的質量。適當的細度應以即使豆漿里盡可能少含豆渣,又使蛋白質能最大限度地溶出和利用為佳。
2、大豆浸泡完畢,瀝去泡豆水,經碰擦沖洗并瀝盡余水后,即可入磨碾磨。進料時必須隨料定量進水,磨豆時加水的作用:一是流水帶動大豆在磨內起潤滑作用;二是可使磨碎物細膩。同時,在磨的作用下,使水和大豆蛋白質混合成均勻的膠體溶液。加水時的水壓要平衡,加水量要穩定,以使磨出來豆漿細膩而均勻。如果加水量過多,會縮短大豆在磨片間的停留時間,以致出料快,達不到原定細度的要求。相反,加水過少,會延長大豆在磨片間停留時間,以致出料慢,結果會困磨片的摩擦發熱而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受熱變性,影響出品率。
3、一般碾磨時的加水量為原料大豆的四至五倍比較適宜。
4、衛生要求。為保證豆制品的衛生質量,碾磨前要注意清洗磨子,特別是夏秋季節氣溫比較高,細菌繁殖炔,更要注意衛生。一般碾磨三、四小時后,就應全面清洗上磨設備,以除去留存在磨具各部位的酸敗物質和比較嚴重的細菌污染,不然會發生壞漿的現象。
過濾
過濾就是把豆漿中的豆渣分離出去。豆渣的成分主要是纖維素和雜質,經過過濾后,可使豆制品的品質細膩澗滑提高營養價值
一是過濾工藝。過濾的工藝有兩種:一種是把經碾磨的豆漿,先加熱煮沸,然后過濾, 俗稱熟漿法;另一種是把經碾磨的豆漿先濾去豆渣,然后把豆漿煮沸,俗稱生漿法。采用熟漿法制得的產品,持水性較差,水分容易離泄,適宜于制取含水雖鉸少的產品,如豆腐干 老豆腐等。采用生漿法制得的產品,持水性較 好,宜于生產含水量較高的產品,如嫩豆腐等。我國江南一帶做豆腐,大都采用生漿法濾漿;北方生產老豆腐,一般采用熱漿法濾漿。
二是過濾方法。過濾豆漿的方法很多,傳統方法有吊包濾漿和刮包濾漿兩種。
一是吊包濾漿法。即把濾漿布的四角系在木制吊漿四個頂端,使濾布呈深鍋形。然后將經過磨碎的豆漿置入濾漿袋內,操作工人用兩手各扶著兩根吊架木棍的一端,運用杠桿原理推拉扭動,使豆漿通過濾布,豆渣則留在袋內。在過濾過程中,應往濾袋內加水,加水量一般為大豆重量的4~5倍。豆渣用清水清洗兩次。
二是手工刮漿:在盛漿的大缸口上綁一塊布,使呈鐵鍋狀。先將經碾磨的豆漿置于刮袋中,然后用一塊半圓形光木板(俗稱刮殼,形似大蚌殼)在布上刮,刮殼需沿著刮袋四周兜圈子,刮殼與刮袋成 45 度角,刮時用力要均勻,使豆漿上下翻動,漿水從布眼中濾入缸中,直至全部濾盡,豆渣則留在布袋里。然后把刮袋內的豆渣平攤開來,加入前次留下的漿水或清水,由上而下均勻攪和,使豆渣均勻吸水并全部滋潤,再接前述方法進行第二次刮漿。爾后再加水攪和刮漿,共刮漿三次,俗稱“一磨三刮”。最后把豆渣包拎起,置于木桶上的榨籃內, 再加入清水攪和,讓其自然瀝水約一刻鐘。然后用小鋼勺在豆渣包內攪拌,盡可能瀝盡水分。接著拎起布袋的四角,收足包緊后,用大石塊壓在豆渣包上,使淡漿,流入桶內,備下一次在濾漿時使用,這種漿水俗“三漿”。通過“三刮一壓”,大豆的蛋白質巳基本被提取出來。
一般家庭制作豆漿,采用這種濾漿法,用細紗布做一個布袋,將磨碎的豆漿倒入其中,用手擠壓即可。
熬漿
1、在煮豆漿前只要先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因為加入密度比豆漿大的清水則可使豆漿浮在水面上,豆漿不接觸鍋底自然就不容易糊鍋了。
2、煮豆漿時最好讓它多煮沸幾次,可以去除豆子的青澀味道。當豆漿煮沸時會冒出來,這時先將爐火關小,稍待一會讓豆漿涼一點后再加大爐火,這樣煮沸兩三次以后,喝起來會更好喝。
3、那么豆漿應該怎樣煮才算熟?當生豆漿加熱到80℃~90℃的時候,會出現大量的白色泡沫,很多人誤以為此時豆漿已經煮熟,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假沸”現象,此時的溫度不能破壞豆漿中的皂甙物質。正確的煮豆漿方法應該是,在出現“假沸”現象后繼續加熱三至五分鐘,使泡沫完全消失。
熬好后,可適量加糖或加蜂蜜直接飲用。飲用時為了保證豆漿的營養能被人盡可能地吸收,最好配以饅頭、面包、油條等主食。也可以用豆漿制作豆花、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