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發明火藥的故事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那么你知道諾貝爾發明火藥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諾貝爾發明火藥的故事
很久以來,人類便一直在研究火藥,黑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俗稱火藥。火藥發明后,阿拉伯人將這一技術傳入了歐洲,一直應用到19世紀。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黑火藥有致命的弱點:威力不大,而且不容易引爆。為了滿足飛速發展的工業需要,科學家們開始尋找一種新的爆破動力,而在這一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當屬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德 · 伯納德 · 諾貝爾。
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羅把甘油和濃硝酸、濃硫酸混合在一起,合成了硝化甘油。硝化甘油和甘油可不一樣。甘油是一種粘稠液體,略帶甜味,是制造肥皂的副產品。
從外表上看,硝化甘油和甘油完全相同,都呈黃色,但前者的爆炸力非常強,威力也遠遠大于原來使用的黑火藥,用火引發后甚至能炸開堅固的巖石。硝化甘油極易爆炸,還曾炸傷發明家索布雷羅本人。后來,索布雷羅與荷蘭化學家德弗里奇相繼研制出硝化甘油藥物,用它可以擴展和疏通堵塞的血管,治療心絞痛等病。時至今日,硝化甘油藥物也是治療心臟病的一劑藥方。
1859年,曾經做過諾貝爾家庭教師的化學家西寧,帶了一小瓶硝化甘油來見諾貝爾,要讓他的學生見識見識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他在鐵砧上倒了一點兒硝化甘油,然后用錘子敲打,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當時諾貝爾正在苦心研制炸藥,見此情景,一下子就被硝化甘油的極強爆炸力吸引住了,他決定要找出一種控制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并找到爆破的新動力。
從此,諾貝爾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去,他與弟弟埃米爾 · 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海倫坡聯手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在那里,諾貝爾憑著一種驚人的毅力做著各種各樣的實驗。他一直在想:硝化甘油是液體,只有兩種方法才能使它爆炸,要么提高它的溫度,要么給它以重力沖擊。
如何才能尋找到一種安全簡易的引爆裝置呢?諾貝爾試驗了無數次,可每次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毫不泄氣。諾貝爾在實驗中發現,將水銀溶解在濃硝酸中,與酒精起作用,會生產雷酸汞。雷酸汞不僅具有極大的爆炸力,而且敏感度很高,可以與烈性炸藥、硫化銻、氯酸鉀等混合使用,受到摩擦或撞擊會引起爆炸。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諾貝爾又一次親自點燃導化劑,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炸藥爆炸了。頓時,滾滾濃煙彌漫在諾貝爾的實驗室內外,實驗室被炸得一片狼藉。聞訊趕來的人們都以為諾貝爾這下死定了。可意想不到的是,過了一會兒,諾貝爾竟然從瓦礫堆中爬了出來。他顧不上自己被炸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含淚跳了起來,狂呼不已:“我成功了!我終于成功了……”
1863年,諾貝爾的這套雷管--雷酸汞引爆裝置取得了發明專利。雷酸汞雷管的發明是自黑火藥發明后,炸藥科學上一個最大的進展。一直到今天,人們仍在使用這一偉大發明。
這項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也為諾貝爾在經濟上帶來了極為可觀的收入,此時正逢世界各地采礦業蓬勃發展,諾貝爾抓住了時機,建立了硝化甘油公司。后來,他又與人合作,在德國漢堡組建了諾貝爾炸藥公司,產品廣銷英、美、葡、澳等國。
為了表彰諾貝爾為全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1868年,瑞典科學院授予他金質獎章。1896年12月10日,這位科學巨匠辭別了人世。他去世以后,人們遵照他生前的囑托,將其大部分遺產作為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的基金利息用來獎勵為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后人。
拓展:簡介
諾貝爾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就成為很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的語言。1850年離開俄國赴往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后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直到1859年該工廠破產了為止。
他出生在一個技師家庭 1833年10月21日,一個瘦弱的嬰兒在這個家庭誕生,他就是后來的炸藥大王諾貝爾。諾貝爾從小體弱多病,意志頑強,不甘落后。 諾貝爾的父親很關心小諾貝爾的興趣愛好,常常講科學家的故事給他聽,鼓勵他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諾貝爾的母親卡羅萊曼,是一位有文化教養的婦女,講求實際,樂觀豁達,謙虛有禮。她對孩子既嚴格又慈愛,經常帶著諾貝爾做一些澆花、鋤草、清除垃圾的勞動。
愛情
在諾貝爾生前與身后,人們對他常有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之說。他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也沒有固定住所。他曾說過:“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無緣,一個無知而負心,諾貝爾的愛情是悲劇。
青年時代的那次歐美之旅,諾貝爾曾在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熱戀,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諾貝爾43歲時,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應聘做他的秘書,諾貝爾對她一見傾心,無奈伯莎心已屬人,這兩人雖無緣結為連理,卻結成了永恒的友誼,伯莎后來成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運動先驅之一。
1876年秋,諾貝爾去奧地利進行商業旅行時,在維也納的一家花店里結識了賣花女索菲。此后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系(一說18年)。諾貝爾一度希望索菲成為他的伴侶,為她在療養地買了一幢漂亮的別墅,在巴黎富人區購置了一座華麗的公館,但由于索菲沒有文化,缺乏教養,又不聽諾貝爾的勸導,只知揮霍放蕩,使諾貝爾感到憂傷與失望。
1891年春天,她來信告訴諾貝爾說,她就要生下一個父親是一位匈牙利軍官的孩子來,諾貝爾看到這個消息后,徹底失望了,他還是寫信去安慰和勸告她。諾貝爾從此決定不再與她來往,并通過一位律師為她提供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
諾貝爾逝世后,索菲還去找拉格納·索爾曼,她威脅說,如果不給她比遺囑規定還多的東西,她就要將諾貝爾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出賣掉。這時,索爾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為了避免可能出現一場丑聞,執行人有條件地買下了這些信件,這樣就保證使他們在將來不致遭受任何訛。諾貝爾曾經在這些信上珍重地稱Sofie為'Madame Sofie Nobel'.那些信在諾貝爾死后一直被鎖在了Stockholm沉淀。一直到了1955年才隨諾貝爾的自傳公開。
諾貝爾(Nobel)這個姓(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上),過去曾引起過很多猜想。然而,我們能夠肯定地說,這完全是一個瑞典姓,是從這個家庭原來居住的教區的名字,拉丁文“諾貝利葉斯”(Nobelius)略寫而來的。
阿爾弗里德·諾貝爾同他的先人一樣,對家譜不感興趣,因此,對他的家室祖先也就很少知道。他的整個一生,都被別的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去。他曾寫過:“我充分認真地問過自己:誰有時間去讀傳記呢?而誰又會如此天真可愛地去對這類東西感興趣呢?”
然而,那些有興趣的人可以從現存的調查良好的譜系里,從十七世紀以來的五代瑞典衣民和資產階級中,找到阿爾弗里德·諾貝爾的六十二名直系先輩。他的祖先似乎是來源于斯科納省,這個省位于波羅的海海岸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最南端。他父親之前的幾代人,都生在瑞典的中部。
他母親的祖先中,有一半是斯科納北部的斯莫蘭省里的農民世系,另一半則是完全由瑞典中部地區的一些中產階級家庭構成。父母雙方所有的先人,都有著完全是瑞典農民和中產階級的名字,父方的一兩位先人,還是瑞典文化歷史上著名學者,其中之一的奧洛夫·魯德伯克,曾是國際知名人士。這位杰出的瑞典科學家,是阿爾弗里德·諾貝爾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他之所以值得提及,是因為諾貝爾家族明顯地繼承了他的一些卓越品質。
奧洛夫·魯德伯克(1630—1702)這位精力充沛、學識淵博、激勵人心的天才,具有藝術和音樂方面的天賦。他改革了烏普薩拉大學,并且一度當過它的校長;他還教授過諸如天文、數學、物理、機械、化學、植物、動物、解剖學、建筑、炮兵科學及煙火制造術等如此絕然不同的課程。
諾貝爾家族后來幾代人為之獻身的,也正是這些異常雷同的課題,也許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取得這種興趣的。這位真正多才多藝的人之所以名傳后世,是由于他發現了淋巴系統(1653年),以及由于在一六七九至一七0二年間,出版了他的巨部歷史考古學著作《大西洋》。魯德伯克是阿爾弗里德·諾貝爾祖父的曾外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