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發明故事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那么你知道諾貝爾的發明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諾貝爾的發明故事
很久以來,人類便一直在研究火藥,黑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俗稱火藥。火藥發明后,阿拉伯人將這一技術傳入了歐洲,一直應用到19世紀。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黑火藥有致命的弱點:威力不大,而且不容易引爆。為了滿足飛速發展的工業需要,科學家們開始尋找一種新的爆破動力,而在這一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當屬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德 · 伯納德 · 諾貝爾。
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羅把甘油和濃硝酸、濃硫酸混合在一起,合成了硝化甘油。硝化甘油和甘油可不一樣。甘油是一種粘稠液體,略帶甜味,是制造肥皂的副產品。
從外表上看,硝化甘油和甘油完全相同,都呈黃色,但前者的爆炸力非常強,威力也遠遠大于原來使用的黑火藥,用火引發后甚至能炸開堅固的巖石。硝化甘油極易爆炸,還曾炸傷發明家索布雷羅本人。后來,索布雷羅與荷蘭化學家德弗里奇相繼研制出硝化甘油藥物,用它可以擴展和疏通堵塞的血管,治療心絞痛等病。時至今日,硝化甘油藥物也是治療心臟病的一劑藥方。
1859年,曾經做過諾貝爾家庭教師的化學家西寧,帶了一小瓶硝化甘油來見諾貝爾,要讓他的學生見識見識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他在鐵砧上倒了一點兒硝化甘油,然后用錘子敲打,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當時諾貝爾正在苦心研制炸藥,見此情景,一下子就被硝化甘油的極強爆炸力吸引住了,他決定要找出一種控制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并找到爆破的新動力。
從此,諾貝爾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去,他與弟弟埃米爾 · 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海倫坡聯手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在那里,諾貝爾憑著一種驚人的毅力做著各種各樣的實驗。他一直在想:硝化甘油是液體,只有兩種方法才能使它爆炸,要么提高它的溫度,要么給它以重力沖擊。如何才能尋找到一種安全簡易的引爆裝置呢?
諾貝爾試驗了無數次,可每次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毫不泄氣。諾貝爾在實驗中發現,將水銀溶解在濃硝酸中,與酒精起作用,會生產雷酸汞。雷酸汞不僅具有極大的爆炸力,而且敏感度很高,可以與烈性炸藥、硫化銻、氯酸鉀等混合使用,受到摩擦或撞擊會引起爆炸。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諾貝爾又一次親自點燃導化劑,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炸藥爆炸了。頓時,滾滾濃煙彌漫在諾貝爾的實驗室內外,實驗室被炸得一片狼藉。聞訊趕來的人們都以為諾貝爾這下死定了。可意想不到的是,過了一會兒,諾貝爾竟然從瓦礫堆中爬了出來。他顧不上自己被炸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含淚跳了起來,狂呼不已:“我成功了!我終于成功了……”
1863年,諾貝爾的這套雷管--雷酸汞引爆裝置取得了發明專利。雷酸汞雷管的發明是自黑火藥發明后,炸藥科學上一個最大的進展。一直到今天,人們仍在使用這一偉大發明。
這項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也為諾貝爾在經濟上帶來了極為可觀的收入,此時正逢世界各地采礦業蓬勃發展,諾貝爾抓住了時機,建立了硝化甘油公司。后來,他又與人合作,在德國漢堡組建了諾貝爾炸藥公司,產品廣銷英、美、葡、澳等國。
為了表彰諾貝爾為全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1868年,瑞典科學院授予他金質獎章。1896年12月10日,這位科學巨匠辭別了人世。他去世以后,人們遵照他生前的囑托,將其大部分遺產作為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的基金利息用來獎勵為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后人。
拓展:個人生活
愛好文學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后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托,設立了后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復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詩人夢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并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成年之后,盡管由于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余時間很少,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
對于英國文學,諾貝爾除了喜歡閱讀雪萊、拜倫和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對英國不怎么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極為熟悉。對于法國文學,他除了與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閱讀他的作品之外,還廣泛地閱讀莫泊桑、巴爾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對于俄國文學,他喜歡閱讀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對于包括他的祖國瑞典在內的斯堪的納斯亞各國的文學,他閱讀過易卜生、比約恩森、加博格、基蘭等人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他都有過獨特的評價。
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于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這部悲劇在巴黎出版時,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他的家族成員們認為:“像這么一部可憐的劇作,不能給一位偉人帶來榮譽的紀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銷毀。這個家族的決定也許是對的,因為,諾貝爾在年輕時表現出來詩人的氣質,已經在漫長的發明家和大企業主的一點兒也不浪漫的歲月中消失了。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于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準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創業時期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干的發明家,傾心于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藥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炸藥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 在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于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后,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于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藥,所以硝化甘油炸藥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后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藥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藥本身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藥,并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 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藥,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藥的安全炸藥,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藥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藥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藥研制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又開始了對舊炸藥的改良和新炸藥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后,一種以火藥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藥研制成功。這種新型炸藥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制成條繩狀。膠質炸藥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藥的優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藥的研制,并在不長的時間里研制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藥。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
工業帝國
諾貝爾生前曾說他不喜歡經商,說他厭惡那些爾虞我詐的商務糾紛,他說與其進那些商務仲裁所,不如進他的技術實驗室。然而他可確實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國創建的諾貝爾分公司,可以說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
第一步是在一艘廢棄在梅拉倫湖畔的平底駁船上邁出的。1863年10月14日,諾貝爾在瑞典獲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專利后,想立即建廠投產。由于市政當局的禁令,他在市區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廠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廠”著手投產。
此后,在瑞典諾貝爾開辦過4家工廠。
1865年,諾貝爾在德國漢堡開設了德國的諾貝爾公司;1873年至1891年遷居法國期間,法國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開辦到7家;英國的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曾發展到8家;到70年代,諾貝爾已成工業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蘭和俄國開辦了化工廠,還投資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諾貝爾巨額資產的重要財源之一。
后來各國的公司和工廠被改組為兩個國際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從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間,諾貝爾跨國公司已遍及21個國家,擁有90余座工廠,雇工多達萬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諾貝爾跨國公司實際上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
諾貝爾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間,流傳著不少有關他的軼聞趣事。有一則說,他聘用作為廚娘的一個法國姑娘告訴他,她要辭職去結婚。諾貝爾問這位法國姑娘要他送點什么結婚禮物,這位聰明而機靈的法國姑娘提出:別的都不要,只想要“諾貝爾先生本人一天所掙的錢”。這個請求可難倒了諾貝爾,因為諾貝爾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掙多少錢。然而,諾貝爾是一個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辦的人,于是他經過幾天計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掙4萬法郎。這樣,他就把4萬法郎作為結婚禮物贈給了那位姑娘。據說這筆錢在當時的價值,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讓這位姑娘舒心地過上一輩子。
個人財產
諾貝爾到底有多少資產,這是連諾貝爾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問題。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要把他的全部資產變成現金,這本身就是一個牽涉到多國經濟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經索爾曼等人數年在多國之間來回奔波,終于在1900年對諾貝爾遺產的清理有了一個 初步的輪廓。
諾貝爾在各國資產變換為現金后的一個主要清單如下(這是一個在諾貝爾資產變換現金過程中已被大大地貶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單):
瑞典5,796,140.00;挪威94,472.28;德國6,152,250.95;奧地利228,754.20;法國7,280,817.23;蘇格蘭3,913,938.67;英格蘭3,904,235.32;意大利630,410.10;俄國5,232,773.45;總計: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遺產變換為現金的總額33233792瑞典克朗,約為920萬美元。不僅在當時,諾貝爾的這筆遺產確實都是一筆巨額遺產。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評選章程規定,一項資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獲得,也可以由兩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獎除了可以頒發給個人、兩人或多人之外,還可以頒發給某一組織和機構。
按章程規定,獲獎者每年除了可以獲得當年頒發的那份數額可觀的獎金之外,還可以獲得一枚金質獎章和一份獲獎證書。由于諾貝爾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變化的,其基金所得純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項獎金數額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每項獎金的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約合4.2萬美元。此后,由于在債券、股票、房地產等方面的投資獲利,諾貝爾基金不斷增值積累,其獎金金額也在逐年增長。80年代之后,每項獎金的數額增加到100多萬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項獎金數額又有較大增長。例如,1993年每項獎金為67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84萬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項獎金已增加到74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112萬美元。
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鮮花從世界各地空運而來,以表示對知識的尊重。